达州洋烈新村近景。宦小淮 摄
“以前大家起早贪黑干农活,现在成了晨练晚跳。”在宣汉县的洋烈新村,刘明朴老人眼中的村庄在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在变,他也开始写诗,朝着“农民诗人”奋斗。而在大竹县的长乐新村、开江县的宝塔坝新村等新农村聚集点,每当清晨和傍晚时分,村里的广场都少不了曼妙的音乐和优美的舞姿,茶余饭后的文化生活已经成了常态,而这些改变都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息息相关。
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活动通过近4年的努力,品牌效应已经凸显,并成功取得了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通过“发展新农村文化、倡导新农村文明”,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构建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辟了路径。
原野新农村 音乐舞蹈跳起来
第一届新农村文化展演在宣汉县洋烈水乡开演过后,这里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文艺型新农村”,基础设施因文化而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在文化活动中更加丰富多彩。
“李大姐,张大娘,吃了饭没有,快点过来集合了。”只要天不下雨,每天傍晚在洋烈社区的街巷间都能听到妇女主任伍小红的吆喝声,召集大家一起排练舞蹈。在妇女主任伍小红的带领下,这支舞蹈队已相对成熟,有固定的人员,定期排练,还会请专业的老师来指导,更新舞蹈。
参加舞蹈队的李大姐说:“以前哪里会跳啥子舞哦,刚开始参加舞蹈队不会跳还有点害羞,其实大家都不会跳,都是社区专门从城里请来的老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教我们,慢慢地大家就会跳了,而且越跳越有信心。”李大姐学习能力强,有些动作学一遍就会了,还积极帮助其他队员纠正动作,现在已经是舞蹈队的骨干分子。
“从五六岁的孩子到八十岁的老人,跳舞的队伍里都有。”据洋烈社区工作人员廖文杰介绍,除了这支相对成熟的舞蹈队外,每天聚集在竹枝词广场上跳舞的人多的时候上百人,少则也有几十人,这些人都是自发聚集起来锻炼身体的。
“以前没跳舞的时候,要么三五个人在一起闲聊,尽是些张家长李家短的事情,要么就是打麻将。”经常到广场跳舞的秦大姐说,现在完全不一样,打麻将的人少了,邻里纷争也少了。跳舞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生活,还增进了邻里间的友好交流。
乡村图书馆 农民阅读新去处
农村文化阵地少、平台少,从农民的阅读习惯就不难看出,如今,农家书屋的出现正在调和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反差。
“一到农闲季节,农家书屋便成了最热闹的地方,三三两两相邀前来看书,很多人还学会了上网查资料。”在大竹庙坝长乐新村,以前村民们连电脑都不会开,现在大家都会在网上聊天查资料了。
现在,到农家书屋去看书已成了宣汉洋烈新村张祥轩平时最爱的消遣,有时是去查阅资料,有时纯粹就是为了学习更多知识。张祥轩说:“以前在农业生产技术上搞不懂的时候,到处找人帮忙,有时还要跑到镇上去请教专门的技术人员,很麻烦。现在直接去农家书屋查阅资料,书上查不到在电子阅览室上网一搜就全明白了。”如今,在洋烈新村,很多村民自己家里都已经买了电脑,还装上了宽带。
开江新宁镇宝塔坝新村村民赵新福也感受到了农家书屋的便利,“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时代在进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农民不能原地踏步,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做一个有知识的农民,农家书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
这些变化在新村村民们看来,都是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带来的福音,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不仅通过文艺展演的形式为广大基层群众带来了清新的文艺之风,随着文艺展演而来的是大批文化列车和流动文化书屋下乡,让新村的农民不再是井底之蛙,大家要紧跟时代步伐。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