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立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长效机制,我省将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面——
本报记者 熊筱伟
“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持之以恒是关键。”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的观点背后,是我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经过6年治理,85%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位居全国前列。但如何守住并发展现有成果?如何建立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长效机制?成为下一步工作的最大挑战。
要实现“持之以恒”,该如何破题?记者就此采访了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
问:住建部提出,5年内实现90%村庄生活垃圾得到处理,而四川将时间压缩到1年,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答:简单地说,从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机制、加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入手。
目前,我省仍有15%左右的村庄是生活垃圾治理的“盲点”——由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这些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机制还未建立。下一步,将根据其实际情况,探索创新不同的治理模式,建立起能有效运转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机制。
就相关基础设施而言,我省要量、质齐升。一方面,部分已有设施设备需要改造升级,提升效率;另一方面,仍属“盲点”的村庄尚需新建生活垃圾收集点(房)、乡镇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区域性垃圾卫生填埋场(站)等设施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拓宽覆盖范围。
问: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治理模式推广,都需要资金投入。如何确保这笔资金“源源不断”?
答:在财政资金投入方面,农村垃圾治理,将继续作为省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重点投入领域之一。四川将进一步整合省级其他相关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带动、引导各级地方政府投入,重点支持各村设备设施的添置、更新。
当然,光靠财政投入是不够的。为此,我省将进一步放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采取BOT、PPP、TOT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同时,我省将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城市生活垃圾保洁、清运和处理模式往农村覆盖的运作模式,鼓励城市相关企业“接管”农村垃圾处理,实现规模化运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另外,在丹棱县龙鹄村,以每位村民每月交纳一元钱的标准引入承包人的“龙鹄模式”,将在全川推广。这一模式改变了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面,既增强村民参与积极性,又突破了“财政投入大、安全隐患多、政府包袱重”的治理局限,是一种可持续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