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前沿经济 > 内容

控制工地烟尘噪音 岂能仅靠“灰匣子”
发布时间:2014-12-9 16:17:47   作者:张海洋   点击:

栏目主持/广州日报记者吴城华

    【故事】

    据悉,目前市住建局正在建筑工地试点安装噪声扬尘监测系统,在工地上装个“灰匣子”,就能实时监测工地上的噪音和扬尘,住建部门可通过网络实时掌握相关数据,防止工地出现夜间噪音扰民、扬尘超标等现象。

    根据相关国家规定,如果仪器监测到的扬尘数值超过当天发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数值,则为超标;而监测到的噪声若超过70分贝,则为超标。据称,该系统可实现与住建部门系统的结合,对噪音、扬尘监测的现场数据可以设定预警值。

    【说说】

    工地产生的噪音和烟尘污染一直备受诟病,一方面因为工地的噪音和烟尘污染具有随机性,很难收集相关证据;另一方面,在监管噪音和烟尘污染上,环保、城管等部门经常会相互扯皮,市民常常投诉无门。

    通过“灰匣子”监测工地的噪音和烟尘,不仅能够实时给相关部门传回相关数据,更能对扰民的工地进行实时监管,给公众一个清洁、安静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可谓技术上的一大进步。然而,仅仅依靠技术似乎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虽然住建部门在工地上安装了检测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噪音、烟尘数据,但关于数据的公布,谁是工地噪音、烟尘的监管主体,如何认定其是否属于污染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处罚等问题依然没有一个定论。

    笔者认为,要想更好地控制噪音和烟尘污染,除了要有先进的监测技术之外,还应该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比如,监测的实时数据应该在网上公开,让所有人都一目了然。同时,还应该引进公众监督机制,让社会公众参与到工地噪音、烟尘的治理中来。

    当然,除了监管措施之外,如果缺乏明确的监管主体,有再精确的数据也很难避免“九龙治水”的局面。就像对广场舞噪音的治理一样,环保、公安、城管等部门都称与本部门无关,即使群众投诉再多,噪音依然无法杜绝。此外,监管部门还应该有效地控制污染源,比如,相关部门应该督促工地根据相关要求统一设置围墙,硬化工地大门进出口处的地坪,工地主要道路也必须硬化,未硬化的施工区域裸露地块必须绿化或覆盖等。

    保护环境不是一个人的事,它关系到千家万户。作为政府部门,应该主动担责,完善制度,加强监测,严格监管。而作为社会上的普通一员,也应该从自我做起,尽量减少噪音和烟尘等污染。唯此,才能营造一个安静、清洁、舒服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上一篇:节能量交易将助推公建节能改造
下一篇:我为什么不买电动车

发表评论
工作联系QQ:3111680931。
© 前沿中国网【www.qyzgx.com】© 2005-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