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质监局发布了对市场上充电宝的风险监测结果,目前,充电宝并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而仅有行业标准。监测结果显示,抽检的60批次充电宝全军覆没,都不符合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12月18日《现代快报》)。
充电宝全部不合格,主要原因当然是厂家无视充电宝的质量,忽视了充电宝的安全风险,为了追逐经济利益,生产了不合格产品。但是,从深层次角度说,充电宝不合格,归根结底是监管不合格,是监管在充电宝市场失声。
目前,充电宝行业处于实质上的无标准状态。虽然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USB接口类移动电源行业标准》,但这只是由行业协会出台、充电宝生产企业起草的行业标准,并不属于国家职能部门制定的强制性标准。
此外,充电宝行业监管体制存在漏洞,使得充电宝监管存在真空管理地带。我国对家用电器实行的是生产、质量、安全分离的管理体制,充电宝质量管理环节由质检部门监管,但在充电宝的生产和安全管理环节没有明确的监管职能部门,存在监管盲区。
不合格的充电宝,随时都可能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保障充电宝质量刻不容缓。如何消除充电宝安全隐患,笔者以为,首先,制定国标,让充电宝生产有标可依。其次,修改相关法律,出台生产不合格充电宝的惩处和追责机制,提高企业生产不合格充电宝的成本。再者,完善监管体系,打破“九龙治水”格局,明确充电宝的生产和安全监管环节的职能部门。最后,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优化产业自身发展。
山东 何勇 /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