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参与 我制订 我签字 我遵守
达川创新机制依法安区——
“南城丽苑小区的谢大爷这几天总叮嘱我要带头遵守居民公约,说要第一个监督我是否依法治理社区。”12月18日,记者走进达州市达川区三里坪街道四合社区,社区党委书记陈宪德介绍,经过居民大会讨论通过的四合社区居民公约12月10日开始实施后,居民积极性很高。
通过居民公约管理社区,是达川区开展法治安区的创新实践。该区还创新实施“315”群众工作法、十大民生救助制度等,大力提升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社会治理和法制教育“五种能力”,构建良好社会治理秩序。
□本报记者 戚瑛 任云 曾实
居民公约管社区群众心里很踏实
“居民公约实施的效果明显。”陈宪德细数变化:居民文明行为增强,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消失;居民法治观念和自觉意识增强,主动向社区反映诉求的增多;社区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居民治理社区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过去,四合社区各楼幢有楼幢公约、各小区有小区公约,内容甚至相互“打架”,很难有效落实。11月10日,社区组织干部、居民代表到中江学习基层依法治理经验。回来后,将中江经验与社区实际相结合,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内,制定了《四合社区居民公约》。
居民公约制定过程中,3万多名居民全参与,起草过程经过3次征求意见和整理修改。“根据居民建议,取消‘黑名单’制度,将‘对违约居民暂停服务’改为‘给予相关处罚’;将每名党员干部参加夜校班的次数增至4次。”陈宪德介绍,现在,居民之间有了争议,会依照公约处理,很多难题容易解决。“我参与、我制订、我签字、我遵守。”谢大爷说,“这种氛围好,凝聚了人心,我们心里踏实。”
有了“315”群众工作法不再“信访不信法”
“吵闹没用,要相信法律。”这是东兴乡马家坝村村民李汶城的切身感受。因为房屋问题,李汶城多次上访。达川区委群众工作局多次与涉事单位和当事人李汶城座谈。10月9日,李汶城的诉求在政策法律框架内圆满解决。该案坚持“在法律框架下解决问题”的原则,是达川区推出的“315”群众工作法中的一项原则。
去年9月撤县设区前,由于遗留问题,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因各种诉求上访,甚至出现“信访不信法”、“弃法转访”现象,加之一些干部执法不规范,信访问题成为“老大难”。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达川区推出“315”群众工作法:即三项制度——实名举报制、查实奖励制、诬告查处制;一项原则——在法律的框架下解决问题;五个到位——问题解决到位、困难帮扶到位、重点关注到位、依法处置到位和逗硬问责到位。
随着“315”群众工作法深入实施,“信访不信法”的风气得到有效遏制。达川区信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11月底,全区信访总量及重复访、集体访、越级访数量分别同比下降25%、31%、33%、45%。
救助困难群众依章“一条龙”服务
“今天专门来为11户村民代办救助事项。”12月19日,记者在达川区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惠民救助窗口见到香隆乡代办员赵小松。赵小松对11户村民的情况了如指掌,他随手从文件袋里抽出一份资料,“插旗山村三组张绍和家,因今夏天旱粮食无收、生猪死亡等原因,申领临时生活补助300元。”
赵小松表示,全乡上千救助对象的情况他都了解,他每周都会来这里一两趟,办理各种事项。
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积弱积贫的群众,在生活方面有很多困难和诉求。达川区启动实施“十大民生救助制度”,从救助对象、标准,到办理流程、操作规范,都有章可循,对困难群众进行“一条龙”服务。
47岁的陈奎家住三里坪街道四合社区五小区,他的妻子患尿毒症,前期治疗花费30余万元,每月透析费用高昂。陈奎通过社区递交救助申请后,每年领到1万元救助金,减轻了生活负担。
达川区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黄跃兵介绍,“十大民生救助制度”的很多内容是对国家现行救助制度的补充,形成制度后,救助管理程序更加规范、科学和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