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1月27日讯(记者 李丹)今日,成都市食药监局召开2015年第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四川新闻网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2014年成都全市“12331”共接到各类咨询投诉举报20996件(其中,市局接到15662件),同比去年增长了1190.47%。按时限办结率99.28%(超时限的投诉举报件,通过市局督办后,均已办结,办结率100%)。
根据全市12331接到的咨询投诉举报数据来看,1-3月的受理量较低(平均每月431件)。投诉举报的高峰期集中在7-9月(平均每月2360件),主要因为夏季天气炎热,气温较高,食品极易出现腐败变质的问题,易发生食物中毒以及食源性疾病。特别是糕点、肉类、饮料、啤酒、牛奶等食品过期变质的投诉举报较多。
2014年全市从各种渠道接到食品药品类咨询投诉举报的20996件,其中电话渠道16656件(其中:市局12331电话11281件),占79.33%;网络渠道830件,占3.95%;信件渠道1866件,占8.89%;走访渠道274件,占1.31%;其他渠道1370件,占6.53%。
2014年全市共受理食品药品类投诉举报8953件。其中,食品(餐饮)类的投诉举报最多,有7491件,占83.67%,主要问题是对过期变质食品投诉;职业打假人对标识标签的举报;对餐饮无证经营及油烟扰民的举报;餐馆卫生条件脏、乱、差,就餐时吃到异物或有身体不适现象;部分食品抽检不合格含外地抄告函等。药品673件,占7.52%,主要问题是涉嫌无证生产;怀疑厂家回收过期药;过期变质药品的投诉;服用后无效果,或无发票、识别码怀疑是假药等。保健食品390件,占4.35%,主要问题是商家夸大宣传,宣传有治疗效果,误导消费者把保健食品当成药品来使用,这一类投诉者大多是老年人;对无证经营的举报;怀疑保健食品无相关资质,系假冒伪劣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等。医疗器械227件,占2.54%,主要问题是无合法生产资质;销售商无销售资质;虚假宣传,异地销售价格过高;怀疑产品有质量问题等。化妆品172件,占1.92%,主要问题是使用产品过敏,认为是假冒伪劣产品的投诉;无批准文号等;虚假宣传;标签标识方面的投诉举报。
此外,四川新闻网记者还了解到,2014年4月,成都市食药监局与市财政局重新修订了《成都市食品药品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简化了奖励资金审批、领取程序,提高奖励标准(奖励最高标准从20万元提高到30万元)。截止12月底,全市食药监系统已发放投诉举报奖励369257余万元(其中:市局发放30731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