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来信 > 内容

小米销量下滑华为上位 品牌效应终发酵
发布时间:2015-10-25 22:36:10   作者:佚名   点击:

  多家市场研究机构表示,在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智能机出货量方面,小米跌落冠军宝座,华为首次登顶。分析人员指出,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国产手机的竞争模式已发生质变。

  小米VS华为

  市场研究机构IHS Technology有关人士指出,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为1850万台,华为为2740万台,超小米近900万台。今年年中,IHS Technology曾公布过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470万台,从此次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小米共销售5320万台。

  据悉,这是小米智能手机的出货量首次出现同比下滑。年初,雷军曾预测小米手机今年的出货量,希望可以达到8000万台至1亿台,比去年6112万台同比增长至少12%。现在看,小米必须在剩下一季度至少销售2680万台才能完成目标,实在困难。

  佳融分析人员表示,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已经饱和,而小米的竞争对手也日渐羽翼丰满,小米依靠互联网营销打价格战的先发红利基本耗尽。虽然4G通信拉动了更新换代的刚需,但用户对手机的消费需求也在升级,小米的软肋因此显露无遗,华为于是取得了比较优势。

  市场饱和消费升级

  调研机构Gartner依据今年的调查结果,在一份声明中称:“在中国,首次购买手机的消费者越来越少,这意味着中国的手机市场正趋于饱和。”“对于中国手机厂商而言,要想继续提升其市场份额,必须赢得升级换代用户。因此,他们必须强化其高端产品的吸引力,从而吸引用户升级。”

  另一则报告则指出,从2014年10月到2015年3月,中国市场中智能手机的平均价格不降反升,从192美元戏剧性地提升到263美元,涨幅达37%。

  分析人员指出,消费升级,不仅意味着商品价格提档,更重要的是对品控和服务方面要求的提升。中国消费者经过价格战的洗礼,已经产生硬件参数审美疲劳,加上苹果低配高价效应,消费者当下选择手机时对品牌的依赖度日渐增强。

  品牌效应发酵

  不久前,Interbrand发布了“2015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排行榜。国内的品牌中,华为是排名最高的中国公司。业内人士表示,正是华为P7、Mate7、荣耀6等智能终端的热销,让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消费者知道了华为。

  分析人员表示,从终极角度看,品牌才是综合性价比的真正标志,因此成为最可靠的利润源泉,是享受高附加值的门票。苹果已经做出了表率。然而,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过程,需要通过创新、品控、服务等多方面的同步完善和提升。

  对于初创企业,尤其是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中,常力有不逮。但对于估值达450亿美元并抢占了超高市场份额的小米这样的初创企业,则是必须解决的课题。然而,小米的表现并未显示对此已有充分认识,仍埋头专注于市场份额的一时得失。

  竞争模式转变

  在京东和腾讯的合作发布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表示,“荣耀品牌将会超越小米品牌,华为品牌将会超过苹果和三星品牌。在全球市场份额,华为目前排名第三,明年到后年会做到全球第二。”

  业内人士认为,比较小米手机,荣耀并无突出优势,能够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沾了华为品牌的光。而华为之所以能够建立起健康形象,一是定位中高端市场,二是自主技术的积累,三是打开了海外市场。虽然也会出现诸多问题,但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正逐渐高大上起来。而这些方面,恰恰是小米的短板软肋,品牌形象也因此被固化在低端。

  分析人员指出,随着手机消费升级,竞争手段也必然要相应升级。未来必然是品牌战、技术战、服务战,国产商目前依旧倚重的价格战将成竞争手段中的初级标配。而所谓的生态战,对手机销售本身并无太大促动作用。因果关系正相反,手机销售顺利更有利于互联网企业的生态链建设。

  科技生活在线首席评论员江炜点评:华为虽然也借鉴了小米模式,加强了互联网营销策略的运用,但从长期发展战略而言,采取的则是西方发达国家传统企业长期依循的比较稳健的思路,重点着力于技术积累与品牌建设。小米模式抢的是速度,在跑马圈地阶段效果惊人,创造了所谓“东方奇迹”。而一旦进入阵地战,则会出现底蕴不足后继乏力的状况。转换竞争模式已成当务之急。(朱毅)

上一篇:粉丝经济中的“格兰仕现象”
下一篇:汪峰FIIL耳机需警惕:国际代工就靠谱?

发表评论
工作联系QQ:3111680931。
© 前沿中国网【www.qyzgx.com】© 2005-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