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百度,而后是神马,两个搜索网站都先后被搜狗“黑”了。原来是这样,用户在使用搜狗输入法在上述两个搜索框敲入关键词后,跳转的竟然都是搜狗搜索。
“简直就是赤裸裸的绑架。”一位用户在某论坛发出这样的愤慨。“搜狗利用用户对它的信任,做出了伤害用户的行为。”该用户认为,最近搜狗爆出的几个重要事件,是在挑战试听极限、突破道德底线的犯规,而这也掩盖着其获得巨大商业利益的阴谋。
或许,这并非搜狗的本意,本轮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浪潮下,伴随着中小企业数量的急剧增加,企业同质化的可能性提升。搜狗势必面对这种压力和挑战,只是它选择了在不恰当的时间选择做了不恰当的事情。输入法应该是网民用的最频繁的工具,搜狗恰恰就是利用这一点,用“移花接木”的办法帮助其他的产品线。试问,如果搜狗劫持流量的方式得逞,会不会滋生了更多类似行为?
事实上,搜狗的这个错误几乎是致命的。首要的隐患就是对搜狗其他产品线的利益损害,为何会损人不利己?原因很简单,当用户在体验中发现被“移花接木”了,他们会对该产品的品牌产生反感,进而影响到搜狗的其他产品运营。其次是缺失公信力,事发后,搜狗没有完全站在它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角度,去坦诚的向用户道歉,结果仍然是用户对品牌的反感。
今非昔比,如果这件事放在10年前,或许用户不会太在意谁劫持了谁的流量,只要用户完成既定的目标即可,无需纠结过程有多复杂。但是,恰恰在现如今,用户开始变的更加敏感的时候,弄巧反会成拙。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其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载体,优化配置资源、降低交易成本。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社会公众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水准不断提升,因此他们对于以经营活动获利的企业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逐步扩大至了包含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劳动保障等在内的诸多方面,企业承载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多。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立足之本在于用户大规模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企业因此才得以更快捷的推广自己、更便利的赚取眼球。企业在这种情境下一举一动都受到大量用户的关注,无形之中又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即所谓的“名人效应”,行为好坏会影响公众的心理乃至行为。
所以,不管搜狗们怀揣多么伟大、多么创新、多么颠覆的商业模式,如果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沦丧,对不起,这一切用现在的网络用语叫“然并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