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余瀛波
8月23日,《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颁布,并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
在国新办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在就相关话题答记者问时,针对有企业反映,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把大门打开了,但企业进去以后还有很多小门”的问题,明确表示,从9月1日开始,将3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就是打开“小门”的一部分。
逐步打开其他“小门”
张茅介绍说,国务院对此非常重视,李克强总理曾多次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进行研究,在企业进入大门以后,相关部门“要把小门标出来,把小门也打开”。
张茅坦陈,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多年,虽然目前一直在积极推进改革,但恐怕也是有一个逐步的过程。特别是现在强调改革要于法有据,立法先行。比如说此次国务院通过的36项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前还有5项因为涉及法律层面,需要等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修改法律后才能推进。
10月起企业信息即时可查
张茅指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作为加强市场监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企业信息公示、强化社会信用监督、创新政府监管方式的关键依托。
据张茅介绍,从今年3月1日开始,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开通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并实现互联互通,同步上线运行。企业登记信息和备案信息已先期实现公示,目前总体运行效果良好。
同时,结合此次《条例》的颁布实施,工商总局还制定出台了《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个体工商户年度报告暂行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度报告公示暂行办法》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暂行规定》5个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0月1日起,这5个配套监管措施也将同步实施。
巡查改抽查政府部门需适应
根据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相应规定及此次《条例》,工商部门的日常巡查制度改为抽查制度,张茅认为,这一制度转变对于工商系统也是颠覆性的。
他表示,过去“六证六查”的巡查方式已远远落后于市场的形势。现在改为抽查,不仅可以避免检查中执法性执法,而且还将大大提高检查的效率。现在不需要去企业,通过信息化、大数据,就能掌握企业的信息是否真实并作出评判,也是政府和企业关系的一项重大改革。因此,不仅企业要适应改革,政府部门也要从观念上适应这项改革。
抽查显示60%企业按期入资
在介绍今年3月以来全面推行的工商登记制度的改革成效时,张茅表示,根据统计,去年我国一天诞生企业6900家,今年3至7月,全国一天诞生企业1.05万户,该数字比去年同比增长了53%。另外,去年注册资本一天是262亿,今年是537亿,同比增长104%。
张茅还介绍说,此次改革至今,社会投资的理性程度在不断增加,未出现极端现象,“一元钱注册”和类似十亿、百亿等特大金额注册的两种极端情况都非常少,这说明大多数人是理性的。
“最近,我们抽查了30家新增企业,其中有60%的企业都按期入资,都是从实际出发的。登记制度改革中,还有的人很担心会不会出现两级分化,出现无限大的皮包公司,现在经过实践,这种现象并没有出现,(改革)已经促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张茅说。
反垄断案件含国企行业协会
针对近期工商部门对微软公司反垄断调查的进展情况,张茅介绍说,工商总局作为承担反垄断的市场监管部门,今年以来一共受理了9件反垄断案件,包括微软在内,涉及的领域包括软件、烟草、电信、保险、旅游、公共事业等,涉及的企业中,既包括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内资的公司制企业,也有行业协会。
张茅称,微软涉嫌Windows和office软件相关信息公开不完全,发售播放器和浏览器的问题。今年6月,工商总局根据反垄断法,对微软公司进行了立案调查,有关调查信息此前已公布3次。目前,经过多次接触,微软高层已表示尊重中国法律,愿意配合中国的反垄断机关进行调查。
“目前调查工作正在深入进行,我们会及时的把阶段性的成果向社会公布。”张茅表示。
本报北京8月26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