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清理自己门口的淤泥。本报记者赵若言摄
核心提示>>>
8月9日凌晨2时左右,甘孜州丹巴县东谷乡二卡子沟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所幸,1521名群众及时有序撤离,无一伤亡。
人如何跑过泥石流?丹巴县东谷乡党委书记徐富智说,“我们不是和泥石流赛跑,而是和时间赛跑。”
□本报记者 许静 赵若言
8月24日,已经下了一夜的小雨没有要停的迹象,关注雨情一夜没睡的丹巴县东谷乡党委书记徐富智虽已熬红了眼睛,但还是一大早就跑到东谷村边上的卡龙沟旁,指挥挖掘机疏浚和拓宽河道。
近处,两三栋房子只看得见屋顶,还有两三栋房子只剩下一堵岌岌可危的墙,其余全被淤泥和碎石掩埋。“这里是泥石流冲毁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徐富智痛心地说。
丹巴县东谷乡“8·9”特大泥石流过去半个月了,8月23日-24日,记者来到东谷乡,回访那场惊心动魄的泥石流之役,探寻成功避险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经验。
快:权力下放一线 监测员可直接发布撤离指令
回忆起灾害发生的瞬间,徐富智至今心有余悸,“从2时13分许至凌晨4时许,二卡子沟一共发生了17次泥石流,有几次,泥石流夹杂着石头翻滚下来,直接冲进房子里,就像看灾难片一样。”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人如何跑过泥石流?
“我们不是和泥石流赛跑,而是和时间赛跑,只有跑在时间前面,才有可能跑得赢泥石流。”徐富智说。为了“跑过”泥石流,二卡子沟根据受泥石流威胁对象和范围,在沟道上游的三卡子村、二卡子村,中游的国如村、东谷村和下游的阴山村设立了5处监测点,落实了专职监测人员。
8月9日凌晨1时58分,位于上游三卡子村监测点的专职监测员发现沟内水流出现断流、沟两侧坡体出现明显滑塌的现象。二卡子村、东谷村、国如村也发现沟内水流变小的异常情况。
“不好,泥石流要来了。”依靠平时参加国土资源部门举行的地灾防范培训积累的知识,二卡子村监测员玉红敏锐地意识到危机就在身边。
发现险情仅是第一步,如何组织群众撤离?
“监测员就是‘司令’,他们可以直接发布撤离指令。”徐富智说,把层层上报的时间节省下来用于转移撤离,“省下的可就是救命的黄金时间。”将临灾处置权下放到一线,是东谷乡能够在第一时间实现安全转移的关键。
而老百姓的配合,则是决定避灾能否成功的关键。“今年4月-6月,国土资源部门组织这5个村进行了3次地质灾害演练。拿老百姓的话说,闭着眼睛都知道撤离路线。”徐富智说,每处地灾隐患点的应急预案也非常详尽,“甚至细化到每户人家”。
此外,丹巴县还要求党员干部对60岁以上身体虚弱的老人一对一帮扶,不少年老体弱的老人被党员干部背扶到避险点,做到撤离过程中无一人遗漏。“丹巴县的成功避险,再一次例证了地灾防治的基础在基层,关键在村组。”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蒋俊说。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