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暑期征文
让青春在基层闪光
西南石油大学校报记者团暑期社会实践队 郑翔予 文国鑫
经过7个多小时的颠簸,我和其他10名同学终于赶在天黑之前,到达了我们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目的地——四川绵阳市平武县旧堡羌族乡庆林村。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旧堡羌族乡的党委书记和乡长带着一班人早就在路口迎接我们,并把我们护送到庆林村委会,待我们一切安顿好后,才放心地离开。
出发前,虽然实践队的指导老师再三交代: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可无论我们怎么婉拒谢绝,还是抵挡不过村民的热情:村民们总是“偷偷地”、源源不断地往我们的厨房里送来他们种植的蔬菜,甚至还有他们一年也难得吃上几回的腊肉。
受宠若惊过后,我却陷入了沉思:我们的到来有那么重要吗?
在一次家访中,我似乎找到了些许答案。“我们这里离城区太远,条件艰苦,还经常暴发泥石流,很少有大学生愿意来。即使招来了,他们看到当地的条件,也会选择离开,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更不愿意来,就算来了也只是过渡一下的‘飞鸽牌’。”一位村民说。
22岁的程泉文是旧堡羌族乡唯一一名大学生村官,一年前大学毕业后他从繁华的都市来到这个陌生的农村。今年他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以笔试第一的成绩进入面试,虽然现在考试结果还没有公布,但是程泉文很有可能也要离开这片他曾经抛洒过汗水的农村。
“刚来的时候,我很不适应农村的生活,但后来通过走访村民等方式,与村民逐渐熟悉,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也很舍不得这个地方。如果我真的被调到其他地方工作了,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到这边来锻炼自己。”程泉文对我们说。
在与庆林村的党支部书记向云发座谈时,我们了解到该村村干部的年龄都在45岁以上,党员干部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另外,全村的青壮年要么在外读书,要么就在外务工。除了春节那几天,全村基本上看不到青壮年的身影。
优秀的外来人才留不住,本土青年人才不愿待。面对农村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旧堡羌族乡的党委书记王青龙很是担忧,“农村基层组织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农村的发展需要一批有知识、有活力、敢做的年轻人。农村现在对人才的需求,就像天旱盼着下雨一样!”王青龙无奈地说。
听到这里,我脑海中立马闪出另外一个镜头:在学校举办的各类“双选会”“大型招聘会”上,我的师兄师姐们挤得头破血流,哪怕毕业后暂时找不到工作,也要谋求一个在城市的工作机会。
这与无人问津的农村基层形成了强烈反差。据今年4月人民网的一份大学生就业抽样调查显示,中等城市最受大学生欢迎,而无人愿去农村。
在一年又一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今天,一边是高校毕业生固守“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的就业观念,宁愿待业也不愿去农村,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一边却是农村基层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如饥似渴,却无人问津。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我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不仅让我感性看到了国家惠农政策不断颁布实施,农村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也让我理性地认识到,大学生在农村的广袤天地里,得到的锻炼会更全面,创业的平台也会更广阔,这对我们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会更有利。
农村发展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参与建设,时代的发展也召唤我们青年大学生应该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才能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和位置。
短短半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虽然已结束,但我对农村的关注和热情却不曾消退,明年,后年……我们庆林村见!
原标题:让青春在基层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