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介绍,尽管打开抽水泵,但4楼以上要洗澡还是打不燃热水。
小区已成规模,本该配套的基础设施却迟迟未跟上,导致高峰期自来水甚至上不了2楼——9月1日下午5点刚过,家住乐山市中区棉竹镇还房小区的辜贵蓉就急着催促家人接水洗澡,由于水压不够,过了这个点,就只有等到半夜12点,热水器才能被重新点燃。
棉竹镇位于成乐高速乐山北出口。和城乡接合部的其他乡镇一样,由于拆迁安置户和租房客的大量涌入,近年来棉竹镇城市化进程一再提速。但在人口几何倍增的同时,作为城镇化支撑的公共服务却显得滞后——由于未纳入市政管网统一规划,棉竹镇还房小区200余户拆迁居民用水矛盾日渐突出,高峰时期自来水甚至上不了2楼。近日,该小区居民就此问题致电本报民情热线(028)86968696,盼望早日解决用水难题。
200户规模的还房小区为何连最基础的生活设施都没配套?小区居民的用水难题如何解决?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本报记者 刘宏顺 文/图
10多年“暂用”水塔 用水全靠抽水泵
居民质疑:基础设施未配套为何也能建小区?
由于用水不方便,张文君这几天一直在忙着重新租房。
张文君是夹江县人,到乐山后,一直租住在辜贵蓉家四楼。辜贵蓉说,为解决用水困难,去年他们自己安装了抽水机和加压泵。在辜贵蓉家记者看到,即使使用抽水机,由于水压不足,四楼张文君所租房屋的卫生间热水器依然没法工作;而在抽水机关闭的状态下依靠供水站的自然水压,自来水连二楼都上不了。
辜贵蓉解释说,抽水机刚装上时还能起作用,但随着小区内私装抽水机和加压泵的住户越来越多,使用的机器功率越来越大,“导致主管道水压更加不足,二次送水的效果也越来越差”。
更不方便的,是位于小区内的乐山市城北小学的500名师生。
在学校,记者看到,城北小学的教学楼共有5层,明显高过小区的供水水塔一大截。城北小学后勤处祝老师告诉记者说,由于水压不足,教学楼二楼以上卫生间冲厕所都恼火。“为保持卫生,我们要求学生尽量到低楼层上厕所。但全校师生下课都到一楼的话,非常拥挤。”
今年69岁的袁如刚一直在小区从事理发,他介绍,目前小区居民饮用的自来水并非来自市供水公司,而是来自棉竹镇政府10多年前建设的水塔,但水塔只有27米高,且无任何机械加压设备。“镇上当时说只是暂时使用供水站的水,以后会逐步与市供水公司并网,没想到这一等待就是十年。”袁如刚说,他也搞不明白,既然当初连最基础的生活设施都还没配套,为何还让大家搬迁到这里居住?用水难的症结,到底出在哪里?提高供水能力 镇上无审批权镇政府叫屈:好心“借水”反而成了坏事
“没想到当初的好心反而成了坏事。”对于居民的抱怨,棉竹镇镇长蔡君华感觉委屈,“当年建小区时,城市还没有规划到这里,市供水公司管网当然也就没有覆盖。为解决群众吃水,镇上同意居民使用政府水塔的水。”
蔡君华说,政府水塔修建于1996年,当时是为了解决政府职工用水而修建的,“设计时没有预计到这里会建还房小区,因此供水能力有限”。
辜贵蓉证实了蔡君华的说法。“我们是2004年棉竹镇袁家坝村的老家拆迁后才搬到这里。当时政府在这里划了一块地,允许拆迁居民自己建房安置。”辜贵蓉说,10年过去了,除了袁家坝村的拆迁户外,陆续迁过来还有张铺儿、太和寺等其他村社的总计200余户居民。此外,由于地处城郊房租便宜,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也选择在这里租房,导致小区人口近年来激增,“可能确实超出了老水塔的供水能力。”
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还房小区内的自建安置房屋高矮不一,不少房屋高度早已超出水塔高度,也是造成供水困难的重要原因。“按照规定,安置户的房屋一般只能修建3层,最多不超过4层。但近几年来村民乱搭乱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最高的甚至建到7楼8楼。这种情况下,水塔的水压怎么还满足得了?”水塔承包人高翔抱怨道。
记者在还房小区看到,居民自建的房屋大多超过4层,其中一些明显是后来加建的。蔡君华说,“当初只为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一味鼓励大家都到镇上建房,忽略了前期规划,近年来违规搭建房屋的现象增多,几乎每家都有,纠正违规的执法难度很大。”
场镇的无序发展,引起乐山市级部门重视。2013年,棉竹镇被纳入乐山市中心城区规划区,规划审批权力被统一收归市政府。
但高翔表示,这一变更,无形中加大了供水站提高供水能力的难度。他说,供水站曾经有想要建设加压站的想法,但建加压站的场地要政府审批。“目前规划审批的权力全部收归市里,区上、镇上都做不了主,我们直接与市里的对接难度很大”。自来水管网、加压站将随道路拓宽项目启动市水务局表态:无配套就建小区的现象再也不会出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