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廊坊远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20亩超大温室大棚里,真有种一眼望不到边的感觉。这里种植着省农林科学院培育的药食两用菊花新品种——河北香菊。因为这里节水示范效应明显,被第十八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承办工作委员会选做了分会场,现在他们正在加紧布置,等待着国内外宾朋云集观览。
香菊种植主管刘秀玲告诉记者:“从去年市水务局帮助装上这些微灌设备后,出花期再不用折腾着掀开整个大棚棚顶等露水了,而且菊花品质也比以前更好了。”
河北香菊,号称“菊王”,价格不菲,每朵市价高达十七八元。菊花喜水怕涝,民间有“干兰湿菊”的说法,尤其花期,晨露可以决定花的品相和品质。刘秀玲介绍说:“市水务局请来的专家设计了上喷(微喷)下滴(滴灌)的灌溉布局,恰恰满足了菊花的品性,既节水又高效,可节省人力、水电成本近三分之二,提高效益30%。去年,这棚菊王茶销售收入近3000万元。”
同样,位于永清县刘其营乡占地近5000亩的新苑阳光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温室大棚、太阳能光伏板、喷灌、微灌、智能水肥一体化控制等多种现代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综合应用,令人惊叹不已。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在电脑上设定好多长时间浇一次水,多长时间施一次肥。肥料的PH值(酸碱度)、EC值(可溶性盐含量)都可以精确设定。”新苑阳光技术员刘文杰介绍说:“使用这套高水平的节水系统以来,40亩地的灌溉可省一半水。原来1亩地的果菜需要40吨水,现在只要20吨。除了节水还能节肥,同时节省人力。从长远看也能防止土壤板结、地下水污染。”
我市因高效节水技术推广而获益的远不止这两家。永清县年增喷灌、微灌面积1万亩以上,显著减少了农民生产成本,带动了本地农民致富;固安县农合生态农业园2013年引进的温室蔬菜大棚“智能化育苗水车”,较常规灌溉方法节水50%至60%……
近几年来,廊坊累计发展各类节水灌溉面积280万亩,年节水能力达1亿立方米。
廊坊为何下如此大的功夫推广农业高效节水?高端发展、持续发展是本因,但是我市“水贫、水患、水污、水闲”的现实,却是不能回避的。
廊坊的水资源状况,市水务局局长王秀富烂熟于心: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0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84立方米,是河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10立方米的60%,更不足全国的10%。全市工农业及生活用水主要依赖开采,甚至是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2000年以来年均超采地下水2亿立方米。
在廊坊市的产业结构中,农业依然是用水大户,2013年全市用水总量10.27亿立方米,而农业灌溉用水就达到5.5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3.7%。由于地表水源匮乏,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来自地下水。如何在农业用水上做好节水大文章,成了廊坊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成了廊坊大力推广农业高效节水的内生动力。
市委书记王晓东到廊坊上任不久,就深入到各县(市、区)就农业节水工作进行实地调研,要求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打造华北乃至全国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典型。市长冯韶慧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农业高效节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分管副市长王俊臣多次督导调度……
为推动全市农业高效节水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今年4月,市政府出台了《廊坊市加快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作的指导意见》。市水务部门坚持高站位、高标准、高要求,聘请高水平的设计单位,以超前思维精心编制全市农业高效节水工程规划。确立了总体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田间节水与综合管理相结合、常规节水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推动农业高效节水四项工作原则。
与此同时,明确提出:通过2014年至2016年三年时间的努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在温室大棚蔬菜瓜果生产中普及滴灌、微喷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同时,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大田作物高效节水试点示范。
王秀富说,廊坊的目标,到2016年实现所有设施农业高效节水化,节水五到七成,增产一到三成,基本实现地下水止降回升、水环境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