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这个甜蜜产业,‘空心村’不空了。”9月29日,记者来到巴中市恩阳区关公乡西南村时,几十位村民正在葡萄产业园里除草施肥。村支书王启孝说,西南村不久前被农业部评定为第四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今年预计村民人均年收入过万元。
多年前,西南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空心村”。全村1132人,最多时有近900人外出打工,留下的全是老人和孩子。说起往昔,村民王启刚直挠头: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民曾尝试种植苎麻、黄花、柚子等经济作物,但受地质条件、市场、技术等因素影响,均以失败告终。“10多年前,我种了5亩沙田柚,可赔了6000多元,好些年才缓过劲。”
村民逐渐对村里的发展失去信心,开始外出务工。
怎样变“空”为“不空”?西南村探索围绕产业做文章。关公乡党委书记廖孝全介绍,2006年,西南村邀请农业专家对环境、土壤等进行综合评价后,确定发展葡萄产业。然而,好产业却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吃了闭门羹。
“群众不信任不支持,我们就带头干。”王启孝和另外3名村干部将自家的所有土地共16亩用来试种。白天耕地开荒,闲时外出学习技术,率先“吃螃蟹”的村干部得到了回报。2007年葡萄成熟,外地客商、城里商贩络绎不绝,试种的葡萄卖了8.4万元。村民们来了劲,西南村掀起葡萄种植热潮。
2008年,10户村民的57亩地种上葡萄,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开始回村搞种植。如今,西南村有856人回到村里发展生产,种植葡萄1021亩。
甜蜜产业带来甜蜜生活。四组村民周太福家从2011年的1.2亩发展到今年的3.2亩,靠葡萄产业过上好日子。今年5月,他在新居聚居点订购了一栋两层168平方米的小洋楼。村民黄义禄以前一家五口挤在几间破旧的土坯房里,发展葡萄产业后,他几年间挣了20万元,正准备建新房。
如今的西南村,全村硬化8.8公里产业路,启动2处100户新居建设,并规划新建村卫生室、村学校。村民说,祖祖辈辈刨种土地,现在种出了“甜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