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经纬 > 内容

抗战时期蜀地成了悲壮的“天下粮仓”
发布时间:2014-10-19 17:38:17   作者:佚名   点击: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府之国,经常被人称为“天下粮仓”。秦朝时,蜀郡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选列四川成都避乱。

  不过,四川盆地气候温润,号为天府却很少成为粮食输出大省。所谓“天府之国”,一般仅指成都平原一带,其面积为7500平方公里,省内其他地区均为丘陵、山区和高原,农耕条件不大好。近代以来,四川人口迅速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不高。清朝雍正九年,四川输出粮食150万石,而同期湖南外调粮食为800万石。乾隆时期,人口激增,中原地区饥荒不断,不得不增调川粮赈济中原,最高时也不过每岁300万石。因此四川称不上是天下粮仓。但阴差阳错,无力支撑天下的四川,却又不得不担负“天下粮仓”的角色。

  1936年到1937年上半年四川遭遇大旱,受灾地区超过了全省面积的80%,受灾人口达到3700万人,饿死人口难以统计。饥民最初以草根树皮、野菜野果等填肚;草根树皮没有了,就吞食俗称观音土的白泥巴;当观音土都难以找寻的时候,竟然出现了普遍的人吃人现象。

  面对如此惨重的灾情,缺钱少粮的四川省主席刘湘向南京国民政府请求赈灾。他等来的不是救灾粮款,而是蒋介石的答复:“水旱都要中央拿钱赈济,试问中央以有限之财力,何能补你川人?”据说蒋介石还称:“胜不离川,败不离湾”。

  费尽周折,省政府才筹集到140多万元赈灾款,平均到每个灾民身上只有四分钱。大饥荒持续了整整一年,直到1937年夏天连续几场雨过后,旱情才逐步缓解。此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8年10月,随着广州、武汉相继沦陷,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主要产粮区尽丧敌手,全国粮食紧张万分。前方将士和后方民众的粮食,主要依靠四川供给。刚刚从死亡线上爬过来的四川百姓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抗战救国大后方的责任。

  四川百姓节衣缩食,为抗战提供必须的粮食。据统计,仅1941年至1945年,四川共征收稻谷8228.6万市石,占全 国 征 收 稻 谷 总 量 的38.75% 、稻 麦 总 量 的31.63%。以一省之力提供了国统区三分之一的粮食需求,使四川成了牙缝里挤出来的“天下粮仓”。

  原标题:抗战时期蜀地成了悲壮的“天下粮仓”

上一篇:电子科大附小校长:与其花时间补奥数 不如让娃去运动
下一篇:听法律课后申诉非累犯 法院再审时减刑

发表评论
工作联系QQ:3111680931。
© 前沿中国网【www.qyzgx.com】© 2005-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