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养兔基地实现了规模化和现代化。
我省兔肉产量和消费均居全国第一,利润率却遭遇“寒流”
出栏量占全国40%,每年出产30余万吨兔肉还不够吃。作为兔肉生产和消费大省,去年以来,我省兔产业呈现供需两旺态势。但与市场“火热”不同的是,整个产业链条的利润率却遭遇“寒流”,养兔不赚钱的负面情绪弥漫养殖界。
本月中旬,在德阳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兔业发展大会上,与会代表不约而同地抛出了一个话题:面对当前困境,四川的兔产业该如何转型?
关注现状
供需两旺四川兔肉产销居全国第一
二姐兔丁、缠丝兔、老妈兔头……在四川任何一个城市,都能找到各种关于兔肉的美食,这是四川兔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群众基础。
10月14日,在第四届中国兔业发展大会上,省农业厅副厅长杨朝波表示,四川是养兔大省,也是兔肉消费大省,全省有近150个县发展了家兔养殖,有2个县出栏超过千万只,2013年全省家兔出栏量1.99亿只,兔肉产量26.5万吨,位居全国第一。
“四川人喜欢吃兔肉,每年光是川内自产自给的兔肉都供不应求,还需要从其它省份购进2000万到3000万只左右,近33万吨才够四川人自己的消费,因此四川也成为了兔肉消费量全国最高的的省份。”中国畜牧业协会兔业分会副会长、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秦应和告诉记者,从全国的大环境看,全国每年兔肉的消费量只占了全国肉类的1%,有极大上升空间。
前景看好
兔产业投资少见效快
兔肉与其他畜禽肉相比,其营养成分具有 “三高三低”的优点,即高蛋白、高赖氨酸、高磷脂、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数据,兔肉的蛋白质含量达24.25%,矿物元素含量达1.52%,均高于猪、牛、羊、鸡等畜禽肉,是国际公认的绿色健康肉类,而且兔毛、兔皮均有经济价值。
据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獭兔专家刘汉中介绍,近十年来,四川家兔年出栏量稳居全国第一,在全国兔业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占全国的比重呈稳中有升的态势,四川兔业前景可期。
2012年我国兔产业总存养量7.10亿只,存栏2.2亿只。肉兔、獭兔皮产量约为1.1亿张,兔毛产量约0.8至1万吨。兔业总产值为380亿元。我国兔产业主要分布在四川、山东、河南、重庆四地,其中四川最高,占全国兔产业比例的39.66%。从经济角度来看,由于养兔的成本低,繁殖快,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养兔业是一个很好的助农增收项目。从生态角度考虑,养兔使用的是粗饲料,其中主要为草,是生态饲养的很好体现。
秦应和认为,作为节粮型的草食动物,兔子对饲料的需求性不高,饲养圈舍依据饲养规模而定,可大可小,又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兔产业在四川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朝阳项目。
直击问题
阳光产业难明媚 低迷兔市待转型
然而,如朝阳般的兔产业近来却不明媚。“去年以来,在外地兔肉冲击下,川内兔业陷入了市场火爆、利润低下的窘境。”四川金富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政告诉记者。
成本高规模小拉低竞争力
李政分析,用于兔饲料加工的原料如豆粕、玉米和赖氨酸等,主要来自甘肃、山东一带。川内因缺少充足原料,饲料成本上涨厉害:四川地区玉米从2013年的2000元/吨,涨到现在的2900元/吨,赖氨酸从42元/公斤涨到现在的80元/公斤,导致獭兔饲养成本大幅增加。再加上小而散的养殖方式,造成川兔总体养殖成本较高,在外省优质廉价的兔肉冲击下,今年以来我省兔肉及相关产品遭遇“降价门”,兔肉价格相较去年每斤下跌3元—5元,甚至更多,行业出现不景气苗头,养殖户不赚钱成为现实。
秦应和告诉记者,四川每年都要从外地调兔肉,这有利也有弊。当外地廉价兔产品一入川,便对川内兔子造成巨大冲击。而且今年全国的兔肉行情普遍不佳。纵观整个全国兔产业,都需要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