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录像机录制视频案例,用DV拍摄成都各种社会现象,自费制作成关于青少年教育的光盘,免费赠送给学校、社区等青少年教育场所……他就是双楠街道碧云路社区的张海秋。
自1992年退休以来,20多年坚持义务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老人所传递的正能量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他的坚持更让人们深深感动。张海秋老人说:“我不是在坚持做好事,我只是把做好事变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自学DV拍摄
监督不文明现象
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熙熙攘攘的人群中,20多年来,一直有那么一个身影——他手持DV,记录城市文明的发展进程。这个身影正是张海秋老人。在记录的过程中,张大爷一手拿着DV,拍摄成都大街小巷的不文明现象,有时还会上前友善劝导。
“老哥,你好,你看红灯还没有变成绿灯就横穿马路,如果出现意外,是我们自己吃亏哦。”
其实在退休之前,张大爷根本不会玩DV,从一个“菜鸟”到专业发烧友这完全源于一个老党员的责任感。1992年从岗位上退休之后,闲不住的张大爷想要为城市文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于是选择用DV机记录身边的不文明现象。20多年来,从街头乱扔垃圾到横穿马路,许多不文明的现象都“难逃”张大爷的镜头,因为张大爷的坚持不懈,十多年间先后拍摄制作的光碟已有数百张,这些光碟内容全部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有关。
除了随机记录,张大爷还开始了专题策划。第一个专题是以“公交车上看文明”为主题。经过“策划”,当时70多岁高龄的张海秋选择了5路公交车,拎着机器,拄着拐杖,每天在不同时段连续几天在5路公交上拍摄,真实地记录下市民给老人让座、帮助残疾人等文明行为。
拍摄好素材后,经过张大爷编辑制作好的“公交车上看文明”记录片新鲜出炉了。随后,他还亲自将光碟送到5路公交车调度室,希望公交公司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播放,让更多的市民文明乘车。
他除了用DV记录身边的不文明外,还自掏腰包,刻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德育光碟送到学校和社区,让社区青少年学习。
资助贫困少年
传递爱的力量
张海秋老人还坚持帮助贫困的孩子。张海秋的家人告诉记者,退休之后通过新闻媒体,张大爷搜集到了许多需要帮助的孩子的信息。这些虽身处逆境但依然自强向上的孩子让老人既感动又心酸,“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啊!”于是张海秋和这些孩子取得联系,为他们送去衣服、学习用品,并且给予他们关怀,鼓励他们不断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父母离异的小芬、被父母抛弃的小女孩、顿顿吃咸菜的卫校学生、宜宾边远山区的贫困少年……翻开老人珍藏的相册,孩子们的笑脸犹如清晨的阳光,照亮了张海秋老人的心,这些都是他曾经帮助过的孩子。
摩挲着这些照片,83岁高龄的张海秋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些年来,老人的爱心犹如一汪清泉,滋润了无数贫困儿童的心。
来自彭州的7岁小女孩杨杨(化名),一出生便被父母抛弃,被伯父伯母收养到3岁后由于家庭贫寒又被再次送养到别家。由于养父脾气暴躁,酗酒之后便会拿小杨杨出气,拳打脚踢已成家常便饭。在一次被养父殴打过程中,小杨杨为了躲避,左手被养父打得断掉被送往医院。后来经过媒体的曝光,小杨杨的不幸命运引起了张大爷的关注。在取得联系之后,张大爷不仅为杨杨送去了生活用品,还多次邀请小杨杨来自己家做客,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逐渐地张大爷从小杨杨的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笑容。“能做一点就做一点,关心这些孩子,让我觉得安心。”老人这样解释。
做好事已成习惯
用正能量影响身边人
“我是云南边陲的一名厨师,这次来成都看病很高兴认识您,我曾经以为把自己的专业做好就对了,现在在您的身上我更加感受到一种正能量;曾经以为自己虽然是名党员,但是又不是干部,但从您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自己其实离党员的职责很近……”这封信一直珍藏在老人的抽屉里,铿锵有力的文字书写着一位厨师的心路历程。
这位厨师是张大爷在病房里认识的。有一次,张大爷生病住院,在病房里他仍然不忘关心身边人,乐观豁达的张大爷成了病房里的“老班长”,其中从云南来蓉治病的刘项(化名)就是他帮助的人之一。回到云南之后,刘项写来了感谢信,并表示要接过张大爷的正能量传递棒,把乐观、向上、友爱、互助等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本报记者 蒲兰 文/图
原标题:83岁张大爷 自拍DV记录文明 资助孩子爱心如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