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成都的家家户户都备有消防水缸 李贵平摄
廉范
11月9日,是全国消防日。在防火防灾这个话题上,咱们成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还蛮有许多故事可摆,这里暂且说说“一仙一人四匾额”。
一仙:
栾巴喷酒灭火
晋代的葛洪写了一本《神仙传》,书中把一个叫栾巴的成都人排进神仙之列。
话说在东汉桓灵时期,从小学道的栾巴,颇有道行,能变化成虎,还能做法驱鬼。历官黄门令、郎中、太守等职,后来还作了尚书。
有一年的元旦,朝廷大宴群臣,皇帝御赐群臣饮新年酒。栾巴宿酒在身,不便再饮。他将酒含在嘴里,不吞下肚,趁人不备把酒向西南方喷了出去。敬酒不吃?这一幕被殿上的纠察官发现,便向皇帝禀报,弹劾他大不敬。
皇帝下诏询问,栾巴叩头谢罪,辩称道:“臣刚才看见西南方千里外——我的家乡成都街上发生了火灾,就喷了一口酒救火,绝不是对皇上不敬。皇上如不信,就下诏询问成都是否失火,如果不是,臣愿抵罪。”于是,皇帝便下诏让驿使到成都调查。
后来成都方面奏报说:“正月初一早饭后失火,不一会儿从东北来了三场大雨,火就灭了。雨落到人身上发出一股酒气。”
有了栾巴喷酒灭火的典故,后世诗文中也因以“巴火”泛称火。宋范成大《清明日试新火》诗:“再钻巴火尚浮家,去国年多客路赊。”《后汉书·栾巴传》中也有相似记载。
一人:
廉范新规禁火
在东汉宣帝建初年间(76—84年),蜀郡来了一位太守,此人姓廉名范,字叔度,为战国名将廉颇之后。廉范为官做人交友都十分出色,在《后汉书》本传中有精彩的记载。在他担任蜀郡太守时,曾对前任的防火制度进行了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成都,从战国时就是全国知名城市,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物产丰富,手工业特别发达。流传至今的蜀锦和蜀绣纺织工艺,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廉范任职成都时,家家机杼响,户户飞梭忙,机户经常通宵忙碌,挑灯夜战。
但是,成都城中民居密集,木质建筑极易着火,夜间火烛一不小心,往往出事,一烧就是一片,损失惨重。因此,为防范火灾,前任郡守规定,严禁夜间开工,采取了“堵”的政策。但是,放着挣钱的门路去睡觉,眼见银子化成水,老百姓自然不干。
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种规避花样在民间悄悄流行。堵死窗户,做牛皮灯笼……什么法子都能想出来。民众的聪明都用在防范官府上,各种遮蔽灯光的手段层出不穷,结果反而是更容易失火,三天两头火灾不断,严打也无济于事。
廉范上任以后,顺应民情,变堵为疏,不再禁止夜间开工,而是要求每家每户都要有足够的储水工具并盛满水。这样一来,老百姓不再提心吊胆偷偷摸摸,火灾反而减少了许多。即使不小心烧着了一点,足够的储水也能迅速扑灭。就这点小变化,使民众得到了实惠,成都开始流传一首叫“襦袴歌”的民谣:
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昔无襦,今五袴。
四匾:
城楼廿四点水
话说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四月初一,成都城发生了一场历史罕见的大火。火势炽烈,殃及大半个城市,官署和民舍被延烧殆尽,损失惨烈。有人归纳原因,说是维修城池时,将有三点水的匾额取了下来,所以遭受了此次灾难。咦?三点水的匾额为何物?
清人六对山人的一首“锦城竹枝词”写道:“城楼二十四点浓,分镇东西南北同。”原来,成都原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门上又有四座城楼。东之迎晖门,因府河通大江要津溥度,故其城楼名“溥济楼”;西之清远门,面临“江淮河济”四渎之首,故城楼名“江源楼”;南曰江桥门,其门近“浣花溪”,故城楼取名“浣溪楼”;北曰大安门,为成都水源涵养润泽之地,故城楼取名“涵泽楼”。
四座城门楼的匾额各有六点,合在一起则为二十四点,故有“城楼二十四点浓”之说。为何均用如此偏旁的字眼?相传省城多火灾,如此取名,既有取水压制火灾的意思,更有包含地理历史文化内涵的意味。
另有一首竹枝词描述了清末民初的消防状况:
“鼓楼”两爆火声传,夜望红光昼望烟。此地从来防备水,麻钩林立万家连。
鼓楼是当时全城火灾的瞭望哨,晚上发现红光,白天发现浓烟,则立即发出警讯。“走水啦”,“赶快备水哦”的呼叫便响遍街巷。“当时,“失火”叫“走水”,“救火”叫“备水”,是讳言火的一种习俗。 刘小葵
原标题:仙人匾匾说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