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经纬 > 内容

成都批发市场“没落”? 青年路荷花池商家去哪了
发布时间:2014-12-16 13:26:55   作者:佚名   点击:

  在四川成都,不足300米长的青年路,以及曾在全国甚至亚洲红得发紫的荷花池市场,曾被称为个体私营经济的“摇篮”。
  这样的“风水宝地”,走出了著名的“杨百万”,以及千千万万个隐形而低调的富翁。九龙和尚都去年的销售总额超过250亿元,搬迁前的荷花池市场年均交易额也有上百亿元。但随着成都商贸业态不断更新,不少商家感到,批发业生存之路越来越窄。当年的商家,如今在干嘛?《川报观察》聚焦——

□本报记者 曾小清
  失落与困境
冷清的店面 剧增的成本
  成都九龙广场,三四楼的租金最高,是做生意最好的口岸。
  3楼靠近电梯口的“乖咪子”店铺老板舒彦烨,已在九龙做了7年生意。他感觉到,今年的人流量比往年减少了20%-30%,“往年这个季节,一天批零平均销售额在两三万元,现在只有一两万元了。”再靠里一些的商铺,不少店小妹闲得拿出手机玩游戏。
  从上午10点开始,记者在不同楼层做了个统计:2楼,靠电梯口的一家女装店,20分钟内进店13人,无一笔成交;3楼同样的位置,进店28人,成交2笔。几乎每个楼层,越靠里的店铺人流量越少,甚至站着聊天的店员比顾客还多。
  青年路服装批发商的经营模式大抵如此:早市做批发,卖不完的货以低价零售方式处理,“无固定品牌的商品,自主定价空间大。”曾在九龙做散货的范姝琳说,当年的利润曾高达40%-50%。
  但如今这种快进快销的方式已行不通。
  去年九龙的羽绒服和貂皮大衣销售量下滑5成以上。虽有暖冬的因素,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商业环境改变了。
  首先是渠道优势不再。电子商务削平了中间的代理层级,以前的“二、三级代理”如今可从厂家直接进货;其次,据成都市商务局发布的《2011年成都零售业发展报告》,成都已形成6大商圈,仅青年路所在的春盐商圈就聚集了22个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卖场、4100个时尚品牌。青年路早已不是“时尚的风向标”;第三个因素是经营成本的上升。“我们铺子位置好,店铺年租金这些年涨了两倍,以前20万元,今年升为40万元。”舒彦烨说,员工工资也涨了,没有五六千元拿不下。因此,以前卖30元一件的衣服,现在也不能再做了。
  但论便宜,消费者认为“网上更便宜”。不图便宜的消费者,喜欢的又是品牌货。
  求变与出路
转做区域总部 转做电商
  批发市场日益没落,怎么办?成都市锦江区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副主任袁刚说,政府在积极引导青年路往国内品牌区域总部方向转型。
  成都尚都服饰广场通过品牌审核准入制度、返租免租等方式,将商家淘汰了一半左右。比如一楼原划分了143个店铺,116家商户,调整后只剩下60多个有实力代理知名品牌的商家。不少商家从卖产品转型为品牌管理者,向下开专卖店拓展市场。
  还有一种转型方式:在三环外建仓储中心,将市中心的批发商城变成商品展示、体验、订货窗口,提高零售比例。九龙的零售比例从之前的20%提升到了2013年的45%。
  荷花池商家同样在求变。随着成都“北改”加速以及城市转型升级,1984年开市的荷花池去年初实施关闭改造。与此同时,金牛区市场开发服务中心荷花池市场分中心与成都国际商贸城联手出台专项优惠措施,帮助荷花池商家实现过渡经营。
  在成都国际商贸城,27岁的肖炜城一手拿着计算器飞速算账,一手接过现金收账,整个上午都忙得脚不沾地。据说,今年“双11”当天,整个网销区的通道都被前来拉货的推车堵得水泄不通。
  肖炜城算是“创二代”,他的父母经营鞋厂多年,一直在荷花池做批发生意。2011年,“接力棒”交到肖炜城手上。但肖炜城的经营理念是主攻电子商务。去年,成都国际商贸城推出女鞋网销区,他索性将店铺从荷花池搬迁过来,转型全部做网销业务。目前,鞋厂每天1500双的生产能力,基本上可以全部卖完。
  成都国际商贸城提供数据显示,女鞋网销区的月均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超过千万元以上,一年来入驻电子商务网销企业达1500余户。

原标题:成都批发市场没落青年路荷花池商家去哪了

上一篇:流浪儿童也可家庭寄养了 流浪儿“回家”有多难
下一篇:开川U出租成都拉客 执法人员现场挡获罚了2万4

发表评论
工作联系QQ:3111680931。
© 前沿中国网【www.qyzgx.com】© 2005-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