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县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主导,以“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有效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进程,实现了农民收入稳步持续增长。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促进了农产品基地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通过培植、扶持祥云特色农业产业,农产品基地建设基本实现了由零星分散、品种杂乱到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重大转变。目前,全县已累计流转土地7万亩,正常年景,烤烟种植面积保持在10万亩左右、蔬菜植面积保持在10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保持在1万亩以上、测土配方面积36万亩、间套种28万亩,桑园面积已达9.42万亩,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稳定的优质原料。2013年,全县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5个、绿色食品认证10个、有机食品认证11个,已建立4个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57万亩,粮食总产实现了“十年连增”。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发展,实现了由单项试验示范、单一成果转化、科研与生产脱节向创新服务体系、集成组装配套、加快示范推广的重大转变,农业科技的发展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13年,祥云县农科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达6项,属祥云农业历史之最。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促进了农业产业经济组织发展。组建一大批拉动作用大、带动辐射能力强、产品优势明显、发展势头好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新形势,祥云县开拓创新、转变工作方法,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化解前进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靠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以“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大批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应运而生。目前,全县有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5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州级龙头企业14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3家、州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5家。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的发展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促进了设施农业推广应用。祥云是远近闻名的干坝子,发高原特色农业,必须大力推广微灌、管灌、喷灌、滴灌、农业大棚等高效节水设施农业,祥云县坚持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原则,以统筹规划、集中连片、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方式,全面推进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建设,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目前,祥云县已建成微灌、管灌、喷灌、滴灌、农业大棚等高效节水设施农业9860亩,实现了产业效益9242万元。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促进了农产品市场开拓。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实现了农产品由粗放、低层次经营向集约化、组织化、品牌化、国际化经营的重大转变,持续快速提升了高原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目前,龙云公司生产品的AD脱水蔬菜和野生食用菌共180多个产品和种类,已畅销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17个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与67家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良好合作关系;龙之源公司生产的蔬菜产品已主销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目前,“赢龙”牌蚕丝被、“怀宝”牌泡核桃、“彩云龙”牌复合肥、“花山”牌复混肥分别获“云南名牌”产品称号。农业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农产品附加值大幅增加,为祥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监管体系,抓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高原特色农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祥云县在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产品安全工作,群策群力做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2013年,我县开展农药残留快速检测5469个,阴性5240个,阳性229个,阴性率95.81%;开展州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120个(基地60个、市场60个),阴性119个,阴性率99.17%;开展宣传活动26次,出动宣传人员96人次,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单》12550余份,接待咨询84人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监测车广播宣传33次,遍布10个乡镇,遍布基地52个次。通过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推动了农产品产量增加、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随着优势农产品量增、价涨,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加之农民务工人数、工资水平同步增长,国家补贴稳步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也全面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了由增收乏力、增速缓慢到渠道拓宽、增长加速的重大转变,有效肋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进程。2013年,祥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713元,较2012年增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