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经纬 > 内容

抗战故事:卢作孚和“宜昌大撤退” 保存了中国工业命脉
发布时间:2014-8-17 22:09:38   作者:佚名   点击:

  卢作孚的船只。

  1939年9月,卢作孚在汉口航政局改良木船试航典礼上发表演讲。

  前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写的《八年抗战之经过》一书记载:川军出川人数近 300 多万人,都充实抗战一线部队,占全国实 证 壮 丁1405万的五分 之 一 以上;而抗战中,四川无数富有爱国之心的企业家和实业界人士,也在炮火中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行动,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 其中,1937 年秋冬,卢作孚先生指挥的 被 誉 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的宜昌入川大撤退,艰难而成功地保存了中国工业的命脉,为国民政府发动反攻发挥了 重 要 作用。

  命悬一线 大批战略物资困在宜昌

  卢作孚(1893—1952),合川县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毕生致力于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在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都曾作出贡献。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共两党协商改组政府,卢作孚是国共双方一致赞同的实业部长唯一候选人。当时,卢作孚的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成为当时中国最大、最有影响的一家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本人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卢作孚立即向全公司发出号召:“民生公司应当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在他的指挥下,民生公司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

  1938年底,平津败落、淞沪败退、南京失陷,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所有从武汉撤出的人员、物资都集中在宜昌,准备通过这里运往重庆和成都。

  这其中,有九万吨战略器材是整个中华民族工业的精华,国家仅存的一点元气,不及时入川,不仅大后方军事工业重建大费周折,如被日本人掠去,后果不堪设想。

  宜昌,这个只有11万人口的小城,被滚滚而来的人流、物流撑得爆满,所有建筑物几乎都住满了人,更多的人则是露宿街头,栖身屋檐。长江边上挤满了焦急的人群。

  当时在宜昌,可供运输的,只有民生公司20余艘轮船和几艘其他公司的轮船。按其运力,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更大的问题是,还有40天长江枯水期就要到了,而且日本飞机不断飞来轰炸,形势十分危急,人心极度混乱。

  当时入川,少有公路,更没铁路,运输大型工业设备唯一只有走长江水路。宜昌以上的长江三峡,航道狭窄,弯曲复杂,滩多浪急,有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这样的航道,根本无法使1500吨以上的轮船溯江而上,所有从上海、南京、武汉来的大船都不能直达四川。货物和乘客只能在宜昌“换载”,换成能行川江的大马力小船,才能入川。

  关键时刻,卢作孚先生挺身而出。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川军抗战八年“鸟枪换炮”:装备从汉阳造到“汤姆式”
下一篇:抗战亲历者:那年8月15日部队破例喝酒 枪里子弹都打光

发表评论
工作联系QQ:3111680931。
© 前沿中国网【www.qyzgx.com】© 2005-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