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财不露白。刚刚接到镇党委杨胜涛副书记的电话,说是省报记者要到村里来采访‘绿水青山’转型升级的‘富民方略’。说句实话,经过10多年的生态建设,加上不断调整的产业结构,哪家的年收入没有十万八万的,一会儿记者来了,究竟说不说呢?”12月22日这天,榕江县忠诚镇王岭村党支部书记周仕磊正在为村民富了,该不该将村民们的财富透露出去而纠结着……
提起生态建设,周仕磊津津乐道:记者同志,这样跟你说吧,在生态建设上,我们除了造经济果木林和种树外,还用“村规民约”约束村民,不允许村民背刀上山,凡发现背刀上山一次,轻者罚款100元、重则罚款1000元,绿水青山就是靠“村规民约”保护起来的,现在森林覆盖率达90%;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村委会牵头成立了农业科技协会,由种植能手、乡土人才、科技带头人对村民进行培训,现在全村有100户种植科技杨梅500亩,60户种植甘蔗300多亩,100户种植西瓜、蔬菜300多亩,种植业年收入900万元。
村委会门前的空地上,村民吴吉秀婆媳俩正忙着晾晒糯米,她告诉记者:“我们晒的这些糯米都是用来加工糖果等副食商品的,产品有米花、麻叶、糖果、蛋散等10多种,村子里有一半多的人家都在搞副食品加工,产品除了在本县卖外,还卖到黎平、从江等周边县。”
儿媳陈宏燕接过话茬:“榕江县城有一个农副食品市场,大多数是王岭村人在经营,被称为‘王岭一条街’。”
“吴吉秀是王岭村副食品加工大户之一,仅这一项她家年收入就有12万元,其他加工户年收入4万元以上。”周仕磊告诉记者。
近年来,榕江县大力发展工业,而工业园区恰好落户在王岭村旁边,为村民就近就业提供了机会。如今,全村有300人到园区企业就业,他们白天进厂打工,中午、晚上回家料里家务,看管老人孩子,人均年收入3万元,挣钱顾家两不误。
问起王岭村的人均收入,周仕磊说,不瞒记者,王岭村人均年纯收入到底有多少,我也要掰起指头算一算才晓得:第一笔甘蔗300亩,亩产9000公斤,总产270万公斤,每公斤按1元计算,纯收入210万元,西瓜、蔬菜300亩收入690万元;第二笔科技杨梅500亩,其中300亩进入盛果期,亩产1500公斤,总产45万公斤,一亩纯收入按1万元计,总收入300万元;第三笔糖果副食品加工276户,户均收入4万元,总收入1104万元;第四笔家门口就业年收入900万元和外出打工收入300万元共计1200万元;第五笔搞运输和建筑年收入550万元,这5笔总计4054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0599.59元。
“记者同志,还是按人均8000元的纯收入报道算啦,免得村民骂我们村干瞎吹牛。”周仕磊恳切地说。
杨胜涛开口了:“钱不是偷来的,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是实事求是地报道吧,相信老百姓有钱用了,不会骂我们村干部的。”
而今,高速铁路通了,王岭村到榕江火车站仅1公里,真是天时地利,村民们的生活肯定会越过越红火。
村民们富不富,看看他们的住处。走进王岭村,但见古木苍翠,果园滴绿,一幢幢别致的“小洋楼”映入眼帘,庭院里花草苗木错落有致,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王岭村全村460多户人家,300多户建起了新房。在王岭村采访的日子,记者看到王岭村人们脸上的笑容坦然而真诚,感受到生态保护意识已经在大家的心里深深扎根,村民们自觉为生态建设有所作为。事实证明,留住了青山也就富了村民,王岭村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安详和谐的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