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市坚持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全市水果面积达到70万亩,总产20万吨;蔬菜播栽89万亩,总产205万吨;中药材13万亩,产量3.5万吨;油料85万亩,总产15.5万吨。区域性、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总数达到5300余个,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8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23家。2014年,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人均助农增收1400余元,农业产业集群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全市已培育农民合作社1407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社81家,涉及粮食、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畜禽、水产等10多个类别,已成为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搞活农产品流通、引导带动农民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推广“撂荒地代耕制”“土地流转合作制”等模式,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建成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34个,粮经复合产业基地40万亩,优质粮油、优质柑桔、绿色蔬菜、特色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150万余亩,5个现代农业园区已建成优势特色种植基地16.5万亩;园区机耕作业条件改善,综合机械化率达48%,比大面积高3个百分点。
五是农业品牌培育初见成效。率先建成“四川省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市”;获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认证7个,面积53万亩,全省排名第三位;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44个、基地面积228.7万亩,绿色食品65个、基地面积80万亩,有机农产品16个、基地面积1.2万亩,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个,获证总数位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