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三五好友,窝在沙发上享受高清大屏观影,还能顺道点杯咖啡,好不惬意。一种新的看电影方式——私人影吧正在成都悄然兴起,半年来已有20余家私人影吧入驻成都。成都晚报记者获悉,对于新兴的私人影吧,由于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措施“仍在调研中”,这使得私人影吧的存在,蒙上一层“灰色”。
朋友聚会:私人影吧很受欢迎
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刚公布的票房数据中,2014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296.39亿元,而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才刚突破100亿元。开一家私人影吧,就成为北京、上海等地年轻人“踏足”影视产业的一条途径。从事金融行业的苏先生与朋友嗅到商机,于去年6月将这一新兴模式引入成都。投入不高的私人影吧两个月便实现盈利,如今他们已在筹备第三家连锁店。
记者了解到,成都的私人影吧有的开在小区,有的开在写字楼,有的就开在沿街的铺面中。私人影吧的观影高峰大多集中在周末,晚上几乎都是满座。
记者日前体验了一家开在广福桥的私人影吧。进门后,在吧台前报上预约的名字,就可以径直走进影厅。一次性拖鞋、舒适的沙发、高清投影设备和专业级音响,观影系统有上千部高清电影……关上门,这间影厅就完全属于你和你的朋友了。
短板难避:片源受限身份尴尬
虽然私人影吧在成都发展迅速,但目前仍面临尴尬。首先是没有合适的主管部门。“有注册个体户的工商营业执照的,也有注册咖啡厅营业执照的。”一家影吧的负责人王先生称,如今影院的放映资质要求经营者首先要通过消防部门的验收,“第一就要求要有消防双通道,私人影吧一个厅几个人,与大影院一样按双通道来要求是不合理的。”“因为没有相应监管部门,我们也只能开具餐饮发票。”另一家影吧的负责人杨小姐表示。
还有片源问题。在不少影吧里,大家看的影片并非电影院线提供的在映电影。“片源我们不可能拿到版权。”王先生以传统院线举例说,“要获取相关经营和播映的资质,一个是影院要获得放映资质,一个是影片要获得院线的授权或合同。”
王先生表示,作为从业者,他们欢迎相关部门出台对影吧的管理措施,使影吧能正常、有序、健康发展。就像卡拉OK之前遭遇的版权问题一样,终会得到合理的解决。
与传统院线以票房收入为主不同,私人影吧在收费方面,均视包间“分级”:有的按小时收费,58元-78元不等(周末上浮10元);有的按一部片子收费,155元-245元不等,有的影吧还提供体感游戏等娱乐配套服务及咖啡、红酒、甜点等餐饮配套服务。
业内人士:与电影院差异互补
私人影吧短短半年在成都就发展了20余家,令人意外的是,成都的各大电影院线对此现象持包容态度。四川太平洋院线电影部经理秦立为表示,“私人影吧是集合了文化、艺术、时尚、商业、娱乐的线下文化创意产业,消费者除了观影,主要是享受一个聚会过程,这与主流影院形成了差异化营销。”秦立为认为,私人影吧的播放系统不可能达到传统院线的画质、音响效果,也不可能与传统院线同步播放电影,所以不会对大电影院造成威胁。
成都电影集团、成都星美影业相关负责人王先生表示,“国内每年都有几百部拍摄以后却无法上映的电影,这些文化产品怎么消化?下映后的影片如何延伸?私人影吧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记者还了解到,成都最老电影院之一的青年宫电影院,在歇业多年后也改造更名为“青年V幕”,进入了私人影吧市场。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处处长向辉及成都新闻出版广电局相关负责人均表示,正在对私人影吧这一全新业态进行调研。成都晚报记者 陈成 摄影 王浩儒
原标题:私人影吧 赚在“灰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