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经纬 > 内容

四川98岁抗战老兵:鬼子想冲锋,我们就用机枪狂扫
发布时间:2015-1-25 21:06:58   作者:佚名   点击:

马定新向华西都市报记者演示刺刀训练科目

原标题:98岁抗战老兵马定新:鬼子想冲锋,我们就用机枪狂扫

  老兵档案

  姓名:马定新

  年龄:98岁

  民族:汉

  籍贯:四川广汉

  所在部队:第五战区31集团军85军91师273团3营机枪3连

  担任职务:副班长,重机枪手

  参加战役:南昌会战、枣阳会战、老河口战役等

  文史资料

  马克沁水冷机枪

  马克沁水冷机枪是世界上率先采用弹链系统的机枪,其改进的机身构造,使得进弹、抽壳、抛壳一系列动作得以一气呵成,让自动武器火力的持续性得以提高。马克沁机枪虽好,但因高温损毁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由于无烟火药在发射燃烧时会产生超过3000℃的温度,在机枪的高速射击下,枪管内壁会急速变热。一般在连续射击200发后,射程就会产生问题。超过400发后,枪管内壁会因为高温而发红变软,甚至炸膛损毁。

  对此,马克沁的改进方式是:将枪管用水包裹,用水进行散热。水的沸点不会超过100℃,而且水这种资源又极易取得,保证了枪身温度不会过高,从而使马克沁机枪的性能得以发挥。

  1934年,中国政府正式从德国引进马克沁机枪的图纸,进行批量生产,并投入到战斗中。

  口述实录

  “鬼子的装备比我们好,炮弹更是密集,很多战友还在阵地头就被炸死了。一颗日式小钢炮打出的炮弹就在我旁边炸开了,幸好威力不是很大,只遭碎片炸伤了脚杆。”

  “其他部队的情况我不晓得,但我们部队的刺刀技术,都是跟到日本人学的。我们之前用的花枪刺法,装装样子还行,遇到实战根本不管用,还是日本人的那招实在。”

  “当年我们村被抓出去的有300多人,回来的就几个。如今,一起打过仗的战友也基本上都不在了。”

  2015年1月15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在广汉向阳镇三界村见到了这样一幕:一位98岁的老人站在农家小院正中,先是笔直地敬了一个军礼,然后端起木棍作枪,演示起步兵刺杀术来。他一手握住“前护木”,一手托住“枪托”,稍稍下垂到支撑腿的一侧,使“刀尖”略与眉平,随着口中一声声“杀杀杀”,刺刀捅向前方的“敌人”。随后,老人又卧倒在地,持枪匍匐向前。“遇到日军炮火,我们就地卧倒。炮火一停,立即继续前进。”

  表演这一套完整步兵操的老人,叫马定新。抗战8年,马定新整整打了8年。纪念奖章、证书等荣誉,早就随着时光消逝。但马定新说,这套《步兵操典》,就是他的抗战证明!

  抗战爆发 兵源吃紧被抓壮丁

  1937年7月7日,在北京城西南方向约15公里的永定河上,卢沟桥事变爆发。就此,中华民族进入了长达8年的艰苦抗战历程。

  此时,与京城相隔几千里的广汉向阳镇三界村,老实巴交的农民马定新全然不知,自己的命运随着这场战争的爆发,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方战事告急,人手紧缺,后方则加紧征兵。一条“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征兵消息,在三界村炸开了锅。一时间,“抓壮丁”之风搞得村民人心惶惶。

  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村,国家的概念远不如现在普及。农民只要有块田种,有口饭吃,有条命活,就够了。“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更是流行的一句俗话。当时的马家,有5个姐妹兄弟,按规定至少要出一个壮丁。

  “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前方打得啷个凶,我们晓得,这次出去基本上就回不来了。”马定新说,有钱的人家可以出钱买名额免抓,但祖辈都是农民的马家,“出不起免征的钱,”只能躲。

  “我们都不去,保长就把我父亲抓了。”为了救回老父亲,排行老三的马定新,只身去把父亲换了回来,自己被抓进了壮丁的队伍。

  不久,马定新与其他壮丁,带着对家乡的不舍,即将奔赴战场。前来送行的亲人流着泪问他:“三哥,还回不回来?”所有人都清楚,此行就是九死一生,再见难期。马定新大声回答:“就是装进坛坛罐罐(骨灰罐),我都要回来!”

  打完仗就回家,是马定新最大的心愿。

  开赴前线 从成都步行到重庆

  马定新等新兵被保长集合在村外的一个空房间内,准备第二天步行前往成都。“为了防止我们逃跑,保长把我们几个反锁在房间内,也不给饭吃。”

  第二天一早,此行所聚合的几百名壮丁,浩浩荡荡地步行前往成都。马定新回忆说,一路上都有人开小差逃跑。由于送往成都的壮丁人数有要求,保长就一路抓人顶空缺,惹得一路鸡飞狗跳。“我不准备跑,因为我知道当兵是命了,该去的就要去。”

  到达成都后,马定新等从广汉来的壮丁住在成都将军衙门(具体地址记不清)附近。当时成都各地都设有大量的类似集中点,人数一够,就开赴前线。

  7月20日,经过一个动员大会后,马定新等人从成都出发,先是步行前往重庆,之后坐船奔赴湖北宜昌与部队会合。“我们用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从成都走到了重庆,草鞋都磨烂完了。”马定新回忆说,他们基本上全靠步行,到达重庆的朝天门码头附近后,他们乘船前往宜昌。

  “到宜昌的时候,都开始起白头霜了,我们还穿着自己带来的单衣服。”马定新说,一件短袖,一件衬衣,一条单裤,就是全部行头,“包包头分钱没得,每天只有两顿饭吃。”

  初到战区 看见日机轰炸宜昌

  乘坐轮船,对首次出远门的马定新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但轮船刚抵达宜昌,马定新就真真切切地闻到了战争的气味。

  1938年初,马定心等人刚下船,就遭遇了日机的轰炸。“我听到宜昌城里四处响起警报,密密麻麻的日军轰炸机从云里钻出来,也不分军民,就乱扔炸弹。”

  马定新看到,20多架日军飞机在头顶飞过,炸弹密密麻麻地投下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就在身旁炸响。“总算晓得啥子是战争了。”

  虽然心里已经做过准备,但焦糊的尸体,散落的肢体,以及炸毁的房屋,就这样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马定新回想起来仍然难以平静。“那时候部队还没发衣服,我们穿的是自己出门时的衣服,没被日军飞机发现,这可能也是我们这部分人能在那次轰炸中得以幸免的原因吧。”

  南昌会战 马克沁机枪扫鬼子

  “我是第五战区31集团军85军91师273团3营机枪3连的副班长,是一名重机枪手!”说起所在的部队,马定新掷地有声,“第五战区的司令是李宗仁,31集团军总司令是汤恩伯,军长陈乍新(音),师长权英(音),团长王凯祥(音),营长杨提(音),连长常宏根。”

  马定新虽然不识字,抗战的战火也已熄灭近70年,但每个长官的名字却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在他脑海里的,还有一场场与日本人搏杀的战斗。其中记忆最深的,是南昌之战。

  1939年3月,中日两军围绕南昌发生了一系列争夺战,历时近两个月。中国军队虽然没能守住南昌,但此战给日军有生力量造成了极大杀伤,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一场重要战役。

  南昌会战中,中日双方共投入兵力30多万。其中,中国投入4个集团军,参战人数达20万,日军投入兵力12万。战后,中方伤亡51328人,日军伤亡24000人。1939年,马定新所在的31集团军,在汤恩伯的带领下,开赴南昌,参加了这场异常惨烈的会战。

  “当时我们班配有马克沁重机枪,我是机枪手。”说起那场战役,98岁的马定新一下子激动起来,“两边都杀红眼了。”哒哒哒的机枪声中,马定新也不知道自己撂倒了多少鬼子。

  “三点合一线。”马定新一边说着,一边挪开拐杖,抬起双手,握紧双拳,展示当年使用重机枪的样子。“那把马克沁可是我们机枪连的宝贝,被它打死的鬼子不晓得有多少。”马定新回忆说,“马克沁重机枪要装9斤水,一个排才两挺,一个连6挺,稀缺得很哦。”

  根据马定新的描述,他所在的部队当年使用的重机枪,极为可能是“马克沁二四式水冷重机枪”,属于马克沁机枪中的一种。马克沁重机枪,这种号称中国战争史上杀人最多的武器,自然也经历了中国的8年抗战。

  “我们在阵地里,见着有鬼子想冲锋,就是一阵狂扫,不晓得那串子弹撂倒了多少。”作为重机枪手,马定新尤为得意。在步兵战中,机枪手的火力支援,往往对提高士气、压制敌方冲锋,起到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机枪手也就成了狙击手以及炮兵重点清除的目标,处境常常极其危险。

  “鬼子的装备比我们好,炮弹更是密集,很多战友还在阵地头就被炸死了。一颗日式小钢炮打出的炮弹就在我旁边炸开了,幸好威力不是很大,只遭碎片炸伤了脚杆。”马定新边说边拉起裤脚,要给我们看当年的战伤。

  指着伤疤,马定新忽然沉默了一下,随后,他摇头叹了口气:“太惨了,那场战争太惨了。”

  刺刀拼杀 日本教官传授技巧

  抗战电视剧《亮剑》中有这样一个桥段:李云龙的突击队在丢完最后一批手榴弹,在机枪密集扫射日军后,突击队员同残存的鬼子进行了生死相搏的白刃战。万万没想到的是,刚被打掉气焰的日军,再次恢复了精神。拼杀中,不断有八路军倒下,短短30米距离,成了第一突击队战士们的鬼门关,最后全部阵亡。

  1939年,马定新所在的部队,经历了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等多个战役的洗礼,其中不乏极为惨烈的白刃战。马定新承认,在战场上,日本军人的素质和战斗能力远高于中国军人。“他们从小训练,打枪极准,近战冲杀更是杀伤力极强。”反观川军部队,“我们都是临时招的农民,没见过枪,更没见过炮,啥子战术都不晓得,全部现学。”

  在如今的抗战神剧中,中国军人杀鬼子时的招式漂亮得很,马定新摇头说“都是乱编的”。马定新告诉了他所在部队里的一个秘密:“其他部队的情况我不晓得,但我们部队的刺刀技术,都是跟到日本人学的。我们之前用的花枪刺法,装装样子还行,遇到实战根本不管用,还是日本人的那招实在。”

  原来,经历过多次刺刀战后,中国军队发现鬼子的刺刀方式更为直接有效。每次俘虏到日本人后,政府或部队就选择部分进行收编,让日本人做教官,教授中国部队这种更为直接而有效的刺法。

  “我们当时学了《步兵操典》,刺刀技术是日本教官教的。”马定新提到的《步兵操典》,正是国民政府根据日军的操典编撰的。

  回想起当年的刺刀战,马定新当即端起木棍作枪,演示起来:一手握住“前护木”,一手托住“枪托”,稍稍下垂到支撑腿的一侧,并使“刀尖”略与眉平,随着“杀”的一声出口,“刺刀”刺向敌人。

  敌后抗战 我们跟八路学游击

  随着马定新回忆的深入,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打游击的故事也被牵了出来。

  据记载,1937年,太原保卫战后,河北保安两旅改编为181师,留在冀南打游击。10月,冀西第53军以及孙殿英部留驻太行山南部进行游击作战。马定新所在的部队,被编为敌后第二纵队。

  “鬼子在平地上,我们部队躲在山上打。打得赢就拼,打不赢就跑。兜起圈圈,跟他们打游击,打得鬼子哇哇哇大叫。”马定新说,当时山里的条件尤为艰苦,“一天除了吃到两顿饭,啥都没有。每个人就一斤半的米,还要被长官扣,晚上还要站上三班岗。”由于要在山区树林间作战,打游击自然成了最好的方式。

  1943年,马定新所在部队进驻湖北白庙子。“我们还跟到八路军学打游击,一起战斗过。虽然条件苦,但却打得鬼子找不到方向。”马定新说,由于树林较密,日军的很多重武器无法施展拳脚,使得鬼子的每次扫荡达不到预期效果。

  著名寿星 想看看抗战博物馆

  98岁高龄的马定新,有散步的习惯,在村里很有名气。更著名的是,他的长寿。

  一到三界村,只要一打听,“当过兵,打过鬼子的长寿老人,在哪儿?”村里人大都会这样说:“没在家的话,就是转到店子上喝茶了。”

  “不管啥天气,每天出去走动,早已成了父亲的生活习惯,”马定新的儿子说,“不管下好大的雨,打起伞他都要出去逛逛。”

  马定新在家时,还有个爱好,就是抱着收音机听新闻。马定新一生经历的大小战役无数,从1937年抓壮丁,参加8年抗战,到1949年参加解放军,参与上海等地的解放战争,这兵一当就是15年。直到1952年,他才退伍回家。

  “能活着回到家乡,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走在田间地头上的马定新,指着家对面的小茶馆说:“我以前的老家就在茶馆那里,谁知道,回来时啥都变了。”

  “当年我们村被抓出去的有300多人,回来的就几个。如今,一起打过仗的战友也基本上都不在了。”站在家门口,执意要送我们离开的马定新,忽然问道:“成都有没有记录当年抗战历史的博物馆啊?我很想去看看,不知道能不能见着当年的东西。”

  华西都市报记者 余行 实习记者杨力摄影杨涛

上一篇:油价明日打开调价窗口 成都汽柴油每升或再降3角多
下一篇:“中国微波之父”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林为干逝世

发表评论
工作联系QQ:3111680931。
© 前沿中国网【www.qyzgx.com】© 2005-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