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区啊喇香稻特色产业基地
农户坐在电脑前点点鼠标,看着监视器,就能控制田间的温度、湿度,灌溉的水量;市民想吃新鲜蔬菜,打个电话,家庭农场量身定制的农产品就配送上门,环保、绿色;当天灾和病虫害来袭时,利用新型农业机械和高效设施,农户会以更自信的态度去迎接挑战。
O2O,即线下销售与服务通过互联网线上推广营销,消费者可线上预订,线下交易,是一种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个性化电子商务理念。
这样“高大上”的场景,即将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呈现。
近年来,仁和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调结构促发展、特色促增收作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发展芒果、石榴、草莓、核桃等特色产业,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打造四川特色农产品基地,初步实现了通过特色产业使全区农民增收的奋斗目标。
特色鲜明现代农业大显身手
发展现代农业,仁和区可谓得天独厚。该区属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立体气候,具有干湿季分明、垂直差异明显、昼夜温差大等特点,被誉为天然的“大温室”,是我国知名的三大热作区之一和川滇黔农业资源“金三角”核心区域,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草莓、晚熟芒果、石榴等享誉全国,仁和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这得益于仁和区委、区政府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经过仔细调研、分析,把准农业发展的脉搏,合理规划布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特、精、优”的要求,把目标锁定在“特色”二字上,真正激活农业发展潜力。
经过多年培育,仁和区初步形成了“优质晚熟芒果、青皮软籽石榴、酿酒葡萄、种草养畜、优质烤烟”五大支柱产业,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基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根据最新编制的《仁和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从今年起,仁和区将集中打造优质水果、优质牛羊、优质烤烟、优质蔬菜、优质粮食等5大现代特色农业骨干产业,以此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规划》提出,力争在2020年培育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质量一流的农业产业,将仁和区打造成为集科研开发、种植、养殖、粗细加工、物流、培训、旅游为一体的四川省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和绿色经济增长带,加快建设“一产业带、两加工区、八特色基地”,以此壮大产业基础,提高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
“长河分流灌良田,稻菜飘香遍仁和。”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仁和区不断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治水、改土、修路为重点,在啊喇乡的啊喇、官房、大竹3个村和中坝乡的中坝、团山社区总投资4204万元,建设水稻高产高效基地1.4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面积0.76万亩,核心示范区0.64万亩,实施田型调整6400亩,高产高效现代特色农业效益进一步凸显。
通过实施田型调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渠系道路配套建设等项目,加快产业基地田网、路网、渠网“三网”配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仅今年上半年,渠网建设新建及整治排灌渠45公里,路网建设新建及整治生产路54.8公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如今,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已经成为仁和区引导农民致富的重要举措。通过政策扶持、部门联动、产业推动、能人带动等有效措施,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大龙潭乡混撒拉村是全区著名的“芒果之乡”,也是农业部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村、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目前,全乡种植芒果约45000余亩,全乡芒果收入6000余万元。
大田镇从1992年种植石榴以来,已成为大田镇的一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石榴之乡”的美誉正在传开。
捷报频传:今年1-6月,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5.7亿元,完成目标任务14.02亿元的40.66%,同比增长3.1%;农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8170元,同比增长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