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王海龙)昆钢集团玉溪大红山矿业有限公司、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冶金研究院三家单位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合作研究,首次将“提质、降尾与增量”于一体的关键集成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应用,选矿处理能力提高了47.06个百分点,铁精矿品位提高到62%以上、二氧化硅平均含量降低2个百分点,尾矿品位降至10.8%;与此同时,释放了品位低于20%的表外劣质铁矿资源1.17亿吨,增加了我国铁矿的可利用储量,潜在价值约500亿元。
云南最大的大红山铁矿,是国内最大的地下开采矿山,矿石总储量4.58亿吨,其中表内储量3.41亿吨、铁品位40.95%,表外储量1.17亿吨、品位小于20%,属于难处理的、大红山式含铁硅酸盐型铁矿资源的典型代表。昆钢集团玉溪大红山矿业有限公司、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冶金研究院三家单位先后攻克了难选、微细粒、高硅酸盐型赤褐铁矿尾矿和露天熔岩型微细粒、高硅尾矿中回收赤褐铁矿及高硅酸盐型精矿提质等技术难题,突破了品位与回收率同时提高的技术瓶颈。
据该项目负责人童雄教授介绍,我国铁尾矿的综合利用率低,仅为7%左右。大红山铁矿在2008年技改之前,每年排放综合铁品位16%以上的尾矿量537万吨,潜在经济价值约5.81亿元。技改后,尾矿品位由16.5%降至10.8%,年均减少19.22万吨的铁金属损失,明显地扩大了云南省铁矿资源的可利用储量,提高了铁矿资源的利用率,项目的整体技术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国内外类似铁矿山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由于铁精矿质量的提高,冶炼过程中每年可节约焦炭3780吨,减少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为520吨/年和3.4万吨/年。
2011年至2013年期间,该项目共新增销售额20.44亿元、 新增税收1.66亿元,新增利润12.7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