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法治 > 内容

重庆丰都强拆事件:一份生效判决背后的赔偿困局与民生阵痛
发布时间:2025-8-11 8:26:42   作者:佚名   点击:

本站讯 2023年1月20日,重庆市涪陵区法院(2022)渝0102行初199号行政判决书正式生效。这份法律文书清晰的判定:丰都县政府名山街道办事处于2022年6月23日对孙红燕商业门面实施的强制拆除行为违法。然而一年半过去,判决书中的违法认定并未转化为实质性的赔偿与追责,这场始于棚户区改造的行政纠纷,仍在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法治底线。

合法门面遭遇"三无"强拆:一场撕裂家庭的突发变故

据孙红燕介绍:孙红燕的商业门面位于丰都县名山街道双桂街89号7号,43.36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附带5.39平方米分摊面积,是她一家合法持有的生计所在。2022年6月23日,这份平静被彻底打破——名山街道办事处公职人员杨圣德带领百余名社会人员突至现场,在未出示任何审批文件、未履行公告程序、未提前告知的情况下,对该门面实施了强制拆除。

"母亲得知房屋被拆,当场气绝身亡;父亲则被非法拘禁在街道社区办公室,精神受到极大刺激。"孙红燕在投诉材料中痛陈,强拆不仅导致房屋灭失,室内所有财物因来不及转移尽数损毁,更让这个家庭遭遇了家破人亡的重创。她强调,作为被征收人,自己始终未签订补偿协议,也未获得任何安置,完全符合《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中"先补偿、后搬迁"的禁止性情形。

司法确认违法之后:赔偿标准的争议与拉锯

2023年初生效的行政判决书,为这场强拆的性质作出了权威界定。法院明确指出,名山街道办事处的拆除行为构成违法,其在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存在程序与实体双重违法。但判决生效至今,赔偿义务机关始终未履行赔偿责任。

争议的焦点集中在赔偿标准上。孙红燕依据周边同类商业用房每平方米36461元的市场价计算,房屋及分摊面积合计应获177.7万元赔偿;加上装饰装修损失10万元、物品损失5.56万元、水电气户头费0.42万元,仅直接财产损失已超193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作为经营多年的商业门面,自2017年项目启动至2023年的六年间,停产停业损失按日均400元计算达86.4万元,再加上10万元精神损害赔偿,总索赔金额达293.25万元。

但名山街道办事处给出的补偿方案却引发强烈不满。孙红燕控诉,街道方面试图以住房标准进行补偿,且单方面制作的公证书存在弄虚作假问题,连5.39平方米的分摊面积都未计入,"这是把政府的错误强加给弱势群体"。她特别指出,同一改造项目中,花园街95号周边门面被曝由花园居委书记付万祥"借棚改之名",违规出售给政府官员及亲属以获取高额赔偿,而杨圣德本人也被指将双桂街部分房产勾结倒卖,"同地不同价"的补偿背后,可能存在更深层的腐败问题。

法律条款与现实执行的鸿沟:基层治理的法治考验

在孙红燕的维权依据中,《国家赔偿法》第四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违法征收、征用财产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条则指向用人单位责任,要求街道办事处对工作人员执行职务造成的损害承担侵权责任。这些法律条款在她看来,都为自己的赔偿请求提供了坚实支撑。

然而现实的执行却步履维艰。记者注意到,即使在法院确认违法后,赔偿义务机关仍未启动实质性赔偿程序,追责问责更是未见踪影。这种"判决归判决、执行归执行"的脱节,暴露出基层法治实践中存在的短板。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一位法学教授指出,棚户区改造本是改善民生的好事,但必须在法治框架内进行。"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保障,未履行法定程序的强拆,不仅侵害群众合法权益,更会透支政府公信力。"他强调,生效判决的执行力是法治权威的重要体现,当违法行政行为被确认后,及时的赔偿与追责是修复社会关系的必要举措。

目前,孙红燕已向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提交材料,请求对事件中的违纪违法问题展开调查,并督促赔偿义务机关依法履职。这场由强拆引发的维权风波,不仅关乎一个家庭的公平正义,更折射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体权益、如何将法治精神落实到每一个行政环节的深层命题。事件的进展,仍有待相关部门的进一步回应与社会的持续关注。(记者 梁欣)

原文来自网易:https://www.163.com/dy/article/K6KMQN8M0556DN1X.html

上一篇:最高院判决引争议:“第三人”与“善意第三人”界定之惑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
工作联系QQ:3111680931。
© 前沿中国网【www.qyzgx.com】© 2005-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