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独家调查 > 内容

李德铢:为植物DNA制定条形码的人
发布时间:2014-9-3 7:40:29   作者:佚名   点击:

云南网讯(记者 王海龙)已变成粉末的云南红豆杉、疑似罂粟的种子……最终还是被科学家的慧眼识别出来。而这要归功于中国植物DNA条形码研究的发展。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德铢带领研究团队对主要来自中国的种子植物样本四个DNA候选条形码片段进行分析,提出了种子植物的核心DNA条形码的新标准,受到国际同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此外,李德铢还领导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使其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按国际保存标准建设的保藏设施之一,并抢救性地保存了一批珍稀濒危种质资源。

引领中国植物DNA条形码研究的发展

李德铢在植物分类学、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基于团队合作和大数据分析,提出种子植物核心DNA条形码新标准,受到国际同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智能植物志iFlora的理念,为植物分类学与分子生物学、数字化技术、网络集成等相结合提供了新方向,使植物分类学朝着更加普及、便捷和贴近民生,同时产生更大社会效益的方向发展。

而作为中国植物分类学新一代领军人物之一,李德铢参与领导了英文和修订版《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的编撰工作,发起并领导中国植物DNA条形码计划,使我国成为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进展最快的国家。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成中国野生生物的“诺亚方舟”

由吴征镒院士动议,李德铢主持建成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为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的战略生物资源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种子、离体材料和DNA保存三个层面上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展现出中国保护生物学的新水平。

到2012年底,“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已收集和保存中国野生植物200科1744属8141种57618份种子,约占中国种子植物属的50%,物种的28%。此外,该资源库抢救性地收集保存了一批战略性种质资源,包括禾本科稻族、小麦族和甘蔗亚族野生物种,以及滇西北、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和极小种群物种的种质资源。

据介绍,“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前后历时十年时间,是在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建成了唯一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中国野生生物的“诺亚方舟”。

第1页 第2页 下一页 末页

上一篇:千部世界顶级汽车模型展示汽车工业百年发展史
下一篇:云南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9月12日香格里拉启幕

发表评论
工作联系QQ:3111680931。
© 前沿中国网【www.qyzgx.com】© 2005-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