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詹晶晶)在第五届“中国统计开放日”到来之前,9月3日,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工作人员来到昆明市富民县东村镇乐在村,对畜禽监测调查点进行调查,同时还对田地里的粮食进行实割实测。
上午11时许,调查统计人员来到东村镇伟琦肉牛养殖场进行实地调查,据养殖场的经营者石开伟介绍,目前他的养殖场大约有100多头牛,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
“我养牛已经10年了,最多的是去年,养了350多头,由于近期受到一些地方的牛生病的影响,因而市场也相应受到了影响,所以今年我养的牛较往年少一点。”石开伟说。
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畜牧业调查处副处长张延雄介绍,对散养户采取抽样调查的形式,以省为总体,采用每个普查小区猪、牛、羊、禽散养户的存栏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抽选普查小区。
其次还要对规模户进行调查,由于在一定饲养规模以上的规模户在总体中户数比例虽然较低,但其饲养量却占有相对较大比重,且年度之间波动较大。单独对规模户进行调查和监测,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体调查的抽样效率,降低调查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监测饲养大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反映出畜禽生产的先行变化趋势,实现预警预测。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还深入田间,实地参加稻谷的实割实收,调查人员用规尺在样本地块内选取样本,然后收割由规尺划定的十平方市尺范围内的稻谷,将收割的稻谷装入不同的样本袋内后称重,脱粒后再次称重,一一记录样本的毛重量和净重量,最后,在样本进行晾晒、测湿等过程后再次称重,然后根据标准算出每一实测作物地块亩产。
据介绍,我国统计的粮食按生产季节分类可分为夏收粮食、早稻和秋收粮食;按品种分类可分为谷物、豆类和薯类。而粮食产量是指当年某一地区谷物、豆类和薯类生产量的总称,通常也称为粮食总产量。
粮食产量调查的样本都出自一个完整的抽样框,也就是全国农业普查的成果。这些普查资料是对每个农业生产经营户、生产经营单位入户访问取得并汇集而成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按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进行抽样设计。
在粮食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和辅助调查员一起对样本村民小组内无论是准备收获的还是因灾等原因绝收的每个播种的调查地块进行估产,并将产量做成标签,按产量水平排队,等距抽出3-5个地块样本。
在样本地块内,调查人员随机等距放置3-5个10平方尺大小的小样本,对小样本中的农作物进行实际割取。随后对抽出的样本进行脱粒晾晒,测湿过秤。对割取的作物装袋、脱粒、晾晒、测湿、过秤。然后根据国家标准,计算每一块调查地块实割实测作物的标准水杂率,同时对运输过程中的损失等进行损失量估计,最终计算出实测作物地块亩产。
据了解,我国的农产量抽样调查制度是1962年建立起来的,后来虽经几次大的机构调整和变化,但抽样调查的基本方法没有变,直接调查、直接上报的方式没有变。并且粮食产量数据的采集和汇总都是直接来自农户和田块的调查样本。样本抽选出来后,要经过国家统计局在各省的调查总队,以及地(市)、县调查队核实、确认,把样本落实到村民小组,落实到农户和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