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山水半城湖,惠州自古以来因水资源丰富而被誉为“水中之城”。铺开地图,这座万余平方公里的粤东城市分布着密集交织的河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广东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及其支流西枝江穿城而过,仅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就有34条。可以说,惠州依水而建,因水而生,一部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人与水的关系史。
不过,从基础和资源意义上讲,惠州的发展史也是一部预防、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水资源的历史。这座滨江城市因地势低洼,水系密布,一直以来就和水灾结下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以前就是出名的洪泛区,洪涝灾害频发。惠州也因此更能体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如何治理东江水系洪涝灾害,保证一座城市的水安全?如何处理好人和水的关系,最终达到人水和谐?实际上,在城市发展和历史变迁中,治水之路漫长而艰辛,同样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谋。
沿着东江水系沿岸一路走读。站在陈塘排涝站、金山河口泵站向下看,依稀还能发现水闸上的历史斑驳印记。继续前行,以往长期受内涝的惠州西站附近,三孔桥泵站完工不久,惠州市水务集团工程师指着泵站对记者说,新设计的水泵和网管已经有效解决了这片区域的内涝问题。一路走来,眼前的一座座水利设施似乎正把人带进时间的坐标。
以水养水
从先天不足到水源工程体系初建
1959年6月,东江中上游和西枝江流域连降暴雨,上游河源站发来数据:24小时降雨358毫米,3天降雨631.9毫米。6月16日18时,东江惠州水位达17.57米,超警戒水位4.57米,为有测记以来最高洪水位。惠阳县多个围堤溃决,广九铁路被冲坏中断行车16天,博罗多个水库被冲垮。惠阳(含今惠东县、惠城区)、博罗两县超过50万人受灾,死亡人数达82人。经过数十万人参与救灾,直到8月才完成大部分水库、堤围缺口的修复。
这次洪灾不仅让惠州损失惨重,也揭开了惠州防洪脆弱体系的冰山一角。惨痛开始让人反思:防洪治水一直都在做,为何此次不堪一击?
实际上,这次洪灾造成如此巨大损失并非偶然。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利工程开始兴建,但基本按照“一村一小型水利”、“一村加一塘”要求,全市基本上都是小型水利工程,难以应对大型暴雨等自然灾害。加之后来由于历史原因,水利建设有过停顿,很多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低甚至未完成设计标准。
这次惨痛经历后,惠州开始掀起水利建设的高潮。此次中下游决堤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上游水库未建成,治水先治源头,中上游管不住,中下游必遭灾。东江上游的控制性水库是位于河源的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在1959年前后相继建成。而拉开惠州水源工程建设序幕的是位于东江支流西枝江上游的白盆珠水库。洪水刚过,白盆珠水库便开始动工,经过长达20多年的修建,于1987年竣工验收,成为惠州以防洪为主的最大型水库。
从1959年洪灾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惠州开始了水利工程建设的艰苦创业期,其中最大的特点是一大批水库等水源工程相继建立。1963年,惠州第一宗大型水库显岗水库诞生,1993年天堂山水库运行,与最早动工的白盆珠水库成为惠州三座大型水源枢纽工程。
这期间,全市还完成了13宗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和配套工程。各类水塘水库工程达到1522宗,水总库容26.3亿立方米,惠州水源工程体系初步形成,水库蓄水、以水养水功能开始发挥效应,部分水库多次拦蓄5年甚至数十年一遇的洪水。
以堤固水
筑万米大堤困住“水龙”
2005年6月18日,惠州上空乌云密布。受高空槽和强西南季风共同影响,一场暴雨连续下了近一周。东江水位从最初的6.23米涨到12.85米,堤坝不堪重负,致使江河泛滥。博罗、龙门、惠城区许多乡镇浸泡在水中。全市有68个乡镇超过40万人受灾,各类设施、建筑严重损毁。
这是一次典型重大洪灾。仅仅相隔一年,热带风暴“碧利斯”袭来,再次让惠州付出惨痛代价,受灾情况与上年相当。这一时间段,震动全国的当属1998年特大洪灾,当时长江两大堤防决堤让人们开始意识到堤防建设的重要性。
洪水、洪灾再次给惠州敲响了警钟。当时,惠州不少堤段还是堆土而成,堤身空隙多,标准低,隐患巨大。
1998年9月,惠州大堤加固工程建设指挥部正式成立,同年冬,惠州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惠州大堤达标加固和排涝整治工程建设。一场构建惠州大堤的跨越式工程由此拉开序幕,这也成为这一时期惠州水利建设一大显著特点。
今天我们看到的惠州大堤基本由南堤、北堤和东堤构成,主要分布于东江以及西枝江沿岸,全长达90多公里,属于广东十大堤围之一。南堤工程最早建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加固于上世纪90年代末,北堤、东堤工程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加固于21世纪初。
目前,南、北堤已初步完成除险加固建设任务,主要堤段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加之上游水库、枢纽等工程建设,基本可以达到较大型暴雨加固水防功能,东江水系这条“水龙”的泛滥得到有效控制。治水思路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将水利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服务结合,与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集合,逐步向水利现代化目标迈进。
以景融水
河流治理走向“水环境”改造
时间迈入21世纪。惠州人很难想象得到,沿着东江以及众多中小河流部分堤段行走,如今“河畅、路通,水清、岸绿,人悦、景美”的画面在几十年前还只是荒野一片。历史上,惠州水利曾一度失修,堤防矮小单薄、千疮百孔,经常溃口成灾。现在,水利兴修、河流治理逐渐将惠州江河两岸打造成了一道靓丽景观带。
漫步于下浦滨江公园,昔日杂草丛生、脏乱的江边河滩变成了集防洪、绿化、休闲、旅游与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公园。每天晚上8时,华灯初上,音乐响起,众多的市民欢快地跳起广场舞。定居在这里的外乡人陈先生谈起江边的变化还不时感慨:“20年前,一下雨,这里便泥泞满地,经常看到水蛇,现在我每天早晚都来这里锻炼。”
这种转变得益于惠州市新时期治水思维的改变。彼时,惠州提出“建立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建设‘民生水利’,实现人水和谐”,防洪体系建设按照“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理念建设,更加注重水利建设与城市防洪、美化功能结合,掀起新一轮城市水利建设的热潮。
如今,诸如防洪与文物景观结合的朝京门、防洪与休闲结合的滨江景观带、堤路结合建成的绿化带和交通线——惠沙堤、东江夜游项目、龙门河堤休闲景观、惠东西枝江公园等,都是在水利建设的同时致力于“水生态”改造的代表作。
不过,新时期的治水也同样面临种种难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中小河流的治理。惠州中小河流密布交织,以往治水重在大江大河,忽视了中小河流的治理,使得当前大部分中小河流河道淤塞,堤防标准差,污染严重,每逢大雨,大江大河的洪水可以抵挡,但中小河流却泛滥成灾,使得内涝严重。
好在这一问题已经进入城市管理者的视线,中小河流治理逐渐成为当下乃至今后治水的重点。惠州市列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2009—2015年)的项目共计14宗,规划治理河段长116.24公里,总投资38441万元。目前,龙门县永汉河等4宗项目已完成建设任务。博罗县柏塘河等4宗项目正在实施建设。其余6宗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计划在2015年开始建设。
中小河流整治成效开始显现。令市民关注的金山河和青年河综合整治工程分别列入2012年和2014年市政府实施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金山河工程按照“防洪排涝、截污治污、生态修复、景观美化”的总体思路,实现了“河畅、路通,水清、岸绿,人悦、景美”综合成效。青年河投资8亿元,建设东江揽胜、菀园涵趣、曲苑风清、倚桥映月、横槎小隐、翠岸踏青六个景观节点,打造成为集防洪排涝、休闲观光、人水和谐、宜居宜业于一体的综合样板景观区域,并计划今年年底完工。
特写
排涝站女站长
一守就是七年
仇冬梅在3米多高的水闸台上来回转悠着,听到脚下方传来“哗哗”水流声,她迅速翻下陡峭的铁梯,径直跑进了排涝站的装机房。
“内河水又多了,该开闸了。”仇冬梅立刻召集同事准备工作。她跑到装机房底层,开始逐个检查看起来凌乱的记录仪,然后又跑到楼上,从一个机房跑到另一个机房,水温、水压、电压、水位……她从一个个记录仪表盘读出这些数据,并做下记录。确定没有问题后,她开始按照顺序逐个按下机器上的各个按钮。一会儿,轰隆声伴随着屋外的水声在耳边响起。
这是仇冬梅在陈塘排涝站经常所要做的“统一动作”,如今她待在这里的时间超过了2000天。陈塘排涝站是惠州900多宗(含灌溉类)排涝站的一个,位于惠州大堤北堤,承担着当地区域的防洪排水功能。内河水多的时候,仇冬梅就要打开水泵,将内河的水排到东江,以防止周边乡镇内涝。
从2008年调入这里工作已经将近七年,现在她是全市唯一一个排涝站女站长。在最初的几年,她只是一个护堤工人,每天干的工作就是拿着锄头在东江边除草,维护堤坝。回想起当时的工作,她觉得那是最苦的一段日子:“一个人负责几公里的堤坝,早晚几个小时都要站着锄草,每天回到家身上都是被虫子咬破的印记,最可怕的是江边没有厕所,所以即使天气再热,也不敢多喝水,刚开始每天累得直哭。”
由于工作出色,仇冬梅被调入陈塘排涝站当站长。“排涝站工作最主要的就是细心,丝毫不得马虎,一个程序搞错,可能机器就无法启动,特别是遇到暴雨,水位瞬间就会涨起来,如果无法及时排水,周边地区就会发生严重内涝。”
和一般工作所不同的是,排涝站职员没有任何假期和双休,一年365天,天天都要守着站点保障水安全,甚至大年三十都是在这里值班。平时一到下雨,她和站员们就经常几天不回家,时刻保持警戒,严控水位。一次暴雨,她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吃住都在站里,丈夫甚至打来电话发脾气:“你是要这个家,还是要这个站?”
这么多年,仇冬梅一直觉得亏欠家人许多,不过令她欣慰的是,今年她已经49岁,明年就可以退休,到时就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了。“最舍不得的还是这里的兄弟姐妹,干了快7年,这里其实已经成了我第二个‘家’。”
防洪排涝应注重
与城市建设统一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水利部进一步强调水生态文明建设,其中明确提出加强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实现人类与河湖的协调发展。对于惠州,这种理念也在加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城市发展进程中逐步树立,从以往简单的防水、治水,到如今致力于改善水生态,惠州治水也在悄然发生蜕变。不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同样存在的隐患。
记者在走访与调查当中发现,尽管惠州城区建设了长达数十公里的堤坝,但对整个惠州水系来说仍需加大力度。惠州大堤主要堤段达到了抵挡50年甚至10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可以有效守护城区江河沿岸。但全市其他不少河段,特别是农村中小河流沿岸,堤坝建设仍存在低矮、标准低的问题。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加固全市堤围,提高堤围防洪标准,特别是针对中小河流,应是当务之急。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内涝问题越来越成为当前国内普遍城市的“伤痛”。一下暴雨,不少城市甚至就多处出现水浸,城市管网堵塞,排洪慢,甚至人员伤亡事件时有发生。这方面,城市规划不到位、城市管网建设不科学、应急机制不高效等都是重要原因。
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治水,惠州初步形成了上游水库蓄水、中游堤坝固水、下游河道疏水、排涝站排水的防洪排涝体系,预防“外涝”的水平大大增强。但城市内涝依然存在隐患,如果暴雨袭来,城区不少地方仍然普遍存在水浸水漫现象,给市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况且,实际上当前洪涝灾害造成大部分损失来自城市,因此治理内涝要更加重视。
基于此,要实现城市水安全,最重要的当属统一规划。将江河排涝与城市内排涝建设统一起来,使江河和城市内排水通畅、高效、科学,而城市的规划要更加注重科学性、预见性,而不是等到灾害带来惨痛损失之后才开始建设或者“小修小补”。同时,整个防洪排涝体系应该尽快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应急机制,改变当前“多龙治水”的局面。
策划/统筹:陶然 黄沁 李春江 卢慧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徐乐乐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