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在公园跳起坝坝舞。
>>年轻人难融入?
活动老年人占八成 参与者最小48岁
水井坊街道义中心乒乓球室里,几位精神抖擞的老大爷激战正酣。“活动中心有2000多平米,不仅有乒乓球室,还有舞蹈室、书画室、道德讲堂等。”水井坊街道社会组织科工作人员王军告诉记者,在锦江区16个街道都建有这样的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每个社区也有文化活动室,还设有未成年人电子阅览室。近几年来,为解决居民活动场所缺少的问题,成都加大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义中心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虽然这些活动场所每天都聚集了不少居民,但多数为上了岁数的“老面孔”。记者对6个社区的居民活动场所进行了调查,80%左右为6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也已经48岁。“各种文艺团队也都是老年人唱主角。”市民张小姐说,她很喜欢跳现代舞和街舞,可是社区里的艺术团几乎都是中老年人,扭扭秧歌、敲敲腰鼓、打打太极、跳跳广场舞,她对此根本不感兴趣,也很难融入进去。
>>年轻人没时间?
活动多在工作日 上班族早出晚归
对于这种情况,不少社区工作人员认为,“没有时间”也是年轻人远离社区活动的原因之一,一来是要上班,二来即使周末,年轻人也会有自己的活动安排,不一定会参加社区活动。所以,最后社区活动里,最多的是“爷爷奶奶和小孩的组合。”
在一家外企工作的沈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社区开展活动基本上是周一至周五,有的活动尽管社区也出了通知了,但平时年轻人都是早出晚归,根本注意不到。“我倒是经常参加业主QQ群自己组织的活动,大家经常一起打球、野炊、自助游。”在他看来,不少社区活动动辄就是健康讲座、曲艺表演,形式比较老套,很少有真正吸引年轻人的活动。
>>花销差距大?
活动经费少 花销大老年人不接受
红枫岭物业经理吕长忠说,“有业主建议组织爬山、采摘游等年轻人感兴趣的活动,但我们必须考虑费用和安全问题。”
一位社区主任也直言不讳,社区组织活动需要经费,“前两天社区就张贴告示,组织了几十个70岁以上的老人去三圣乡提前过重阳节,“还是只能大家AA制,定为一个人40元,包括当天来回车费和两顿饭钱,但即便是这样也有老人抱怨费用高,不愿意参加。”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