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人们印象中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然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近期不少地方的金融市场出现了新苗头:一些曾经难获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如今成了“金融二道贩子”,将从银行获得的信贷资金转贷给房地产企业或者其他“来钱快”的生意,从中获取丰厚利差。这些企业是如何成为“金融二道贩子”的?如此一来又会产生哪些风险?请看本报记者采写的这组报道。
——编者
四川泸州市小老板吴向群
“酒企是我的‘二银行’”
“这可是救命钱,厂子总算能活下来了。”吴向群是四川泸州的一个小老板,前不久他终于拿到了100多万元借款。
苦心经营一家小型食品厂多年,吴向群今年初遇到创业以来最大的一道坎:产品滞销,食品厂外债高筑,若再不清偿债务,只能申请破产。拿到借款,就等于拿到了继续办厂的希望。
然而,这笔借款并非直接来自银行。“跑了几个月,没有一家银行肯贷。”吴向群对自己遭受银行冷遇并不意外:“银行最怕风险,我这样的厂子销售和盈利都不稳定,生产线又老旧,就算全盘抵押,银行也很难借钱给我。”
无奈,老吴找到当地一家酒企借钱——这家酒企是当地的名牌企业,除了经营白酒酿制与销售的业务,还从事着一项“副业”:资金短期借贷。
“很多小厂、小公司没钱了都来找他借,不仅有本地的,还有外地的。”吴向群介绍,这家酒企从事对外借贷,在“圈内”已是公开的秘密: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虽然利息比银行贷款利率高出不少,但毕竟手续和流程简单,而且比从银行贷款的难度小多了。
即使资金链再充足,但生产类企业毕竟不是银行,对外放贷多了,自身财务状况难免会吃紧。“这点不必担心。”该酒企财务部门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借贷出去的钱,都是先从银行贷款而来,先贷入再借出,赚取中间的利率差价。
这家酒企家底厚实,资金充裕,从银行贷款几乎“张嘴就能来”,转手借贷这一“无本万利”的生意,每年能带来多少利润,上述工作人员并不清楚,他只表示,过一次手,就能“钱生钱”,“银行其实也知道我们不差钱,贷款后就会转手借给别人,但他们也睁只眼闭只眼。”
事实上,银行对这样的借贷,几乎求之不得。“银行往外贷款不好把握,这种超低风险的机会非常难得。”当地金融办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只要这家酒企开口,一些商业银行就会抢着贷给他。
然而如此一来,风险便转嫁到了这家酒企身上,如何避免借出去的钱成为“死贷”?
“我们对来借钱的企业也不是‘来者不拒’。”这家酒企财务部门负责人张涛透露,他们做“转手借贷”有几个条件:必须是短期借贷,数额不超过200万元,必须有实物抵押,而且只做熟人的生意,“出了事不会找不到人”。因此,从2012年这项“副业”开始至今,10余次对外贷款,这家酒企从未失手。
“现在都说银行惜贷,贷到款要凭关系。”混迹当地商业圈子多年,吴向群对于“转手借贷”有他自己的看法:“酒企的老总和银行的关系好,只有他能贷到款,这个差价,也只有他能挣。”(记者 张文)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