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成都市民 95%首选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成都以“法治大讲堂”等生动形式使法治观念渗透城市各领域
法治是现代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要实现真正的法治,每个人都需要了解、接受法治。正如那句名言:“法律如不被信仰,将形同虚设”。为此,成都将普法宣传作为法治建设的重点,并提出了“法治大讲堂”、“法律七进”、“法治文化广场建设”等生动的具体形式,使法治观念渗透进城市的各个领域、社会的方方面面。
2012年初,成都市委1号文件印发“六五”普法规划,率先在全国提出建立“法治大讲堂”。以“人人讲法·共建和谐”为主题的“法治大讲堂”活动在成都开展得如火如荼。成都的法治大讲堂是全方位的,有针对党员干部的“少城讲堂”、“金沙讲坛”法治专场,拓宽公职人员的法律视野,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也有针对市民的互动讲堂。
成都市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走进星期五”、玉林街道“玉林夜话”、红牌楼街道“院坝说法”等为社区群众讲授婚姻家庭等生活中常见的法律法规知识。一批热心公益的法官、警察、教师、律师和退休人员自发成立了各种形式的“草根法治宣讲团”、“社区文明劝导队”、“法治楼长”,涌现出“谭谈交通”等一批群众普法典型电视栏目。
成都的法院、监察、团委、公安等部门组织开展了“走进法庭听审判”、巡回审案、坝坝法庭、车载法庭等活动。各级政府部门还开设“劳动法讲堂”“残疾人保护法讲堂”“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讲堂”“农民工夜校”“青年法治大讲堂”等。
“法治大讲堂”培育了成都人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法治氛围。据成都市城调队调查显示,95%的市民首选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全民普法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市的基础,今年以来,成都市司法行政系统将“法律七进”常态化,带动全民学法用法。
所谓“法律七进”是指推进法制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法律七进包含了社会上各类有形团体,让成都的普法教育实现了全覆盖。
在“法律七进”中,机关、学校、乡村、社区等“大头”、“重头”受到了特别关注。
经过努力,成都学法守法的社会氛围日趋形成,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一个有法治保障的公正社会环境为成都的现代化、国际化提供了有力的软件支撑。法治正在成为成都另一张新名片、新品牌,促使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蓬勃的城市竞争力。
成都商报记者 李迎春 孙兆云
部门访谈
市司法局:上半年3000余人次学法
成都商报讯(记者 孙兆云)市司法局副局长石山介绍,目前,全市法治宣传教育正深入展开。石山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普法宣传突出“四个重点”,即领导干部、普通党员、依法治理工作者、基层群众。仅上半年,市、县两级党委中心组3000余人次学法,党员干部参加各类法治培训1.5万人次,群众普法教育逾10万人次。
法治成都需要全民互动
本报评论员
法治是现代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但“法律若不被信仰,将形同虚设”,只有每个人都能从内在认同、接受和遵守法治,法治才能真正实现。
法治深入人心,需要一个深入而广泛的普法过程。普法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在于,法律条文相对枯燥,要实现有效普法,必须让其喜闻乐见。这方面成都的创新极具借鉴意义。2012年初,成都市委1号文件印发“六五”普法规划,率先在全国提出建立“法治大讲堂”。大讲堂的创新在于,它改变了过去“我讲你听”的政府主导普法模式,发动市民讲述身边的法治故事,表演法治节目,调解邻里纠纷,市民成了“法治大讲堂”的推动主力、宣讲主角、受众主体。
可以说,“法治大讲堂”成功开创了成都普法宣传寓教于乐的有效形式。今年以来,成都市推进“法律七进”常态化,旨在让普法教育实现全覆盖。社区普法点散面宽,最难面面俱到,也最能反映普法宣传的深入程度。成都在全市3440个村(社区)统一设置法治讲堂、宣传栏、公告栏、意见箱、报架、图书角和法治电影播放日。同时还推行落实一村(社区)一律师制度,每个村(社区)均建立辅导站,每户发放便民法律服务联系卡、每个村民小组负责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这意味着,即便是偏远地区的村民,遇到问题也能得到及时的“法律支援”。